“满洲里动物园有一只大象,它他妈就一直坐在那,可能有人老拿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欢坐那,很多人就跑过去,抱着栏杆看,有时候也有人扔什么吃的过去,它也不理。”
昏暗的画面、嘈杂的同期声、面无表情的演员、毫无生气的台词,3个小时50分钟的电影被我颠来倒去看了三遍,像是被浑浊不堪的污水冲洗了三遍。
这电影太糙了。
大段大段长镜头的拼接,没有任何打光,阴郁昏暗的画面,嘈杂的同期声里甚至能听到导演提醒演员的声音,以及摄影师咳嗽的声音。
阴冷的冬天,演员们在镜头里吸着鼻涕,然后吞下去,晃动的镜头,忽远忽近的人声,莫名其妙的背景音。
整部电影里你体会不到任何对于观影者的尊重,但却又像一把钝掉的刀子,一刀一刀划在观影者的身上,疼痛却让人无法抽离。
这电影太丧了。
欺骗、背叛、咒骂、虚伪、出轨、逃避。
影片透过粗粝的画质一层层揭开生活的真相,只是真相下面却沉溺着愈发浓厚的迷雾,透过迷雾隐隐约约看到一头坐着的大象,它就坐在那儿,一直坐在那儿。
“活着就是痛苦。”
“以为换一个新的地方会好。”
“最后还是在新的地方继续痛苦。”
出生是人生痛苦的开端,往后走过的每一天,都会有新的痛苦在叠加,你看不到任何出口,像“韦布”、像“姥爷”、像“黄玲”、像“于城”。
为了帮兄弟出头,韦布意外将小混混于帅推下了楼,生死未卜,仓皇逃走的时候,又发现奶奶去世……
韦布的邻居姥爷老金,被女儿女婿从自己的房子撵了出去,退休金被女儿没收,唯一的一条狗也被咬死……
韦布的同学黄玲有一个躁郁症的妈妈,跟已婚教导主任谈恋爱,后来又被同学捅破……
于城是小混混于帅的哥哥,睡了朋友的老婆,被朋友撞见,朋友当着他的面从八楼跳下去摔死了……
四个主人公困在生活的窘境里挣扎、逃避,却又始终无法挣脱桎梏,每一个人所经历的伤痛都是我们身边所见甚至所正在经历的写照。
这个国家的人都太丧了,被工作、房贷、生活里的鸡毛蒜皮、压垮了肩膀,被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冲毁了梦想,每天睁开眼睛的第一个瞬间,就是自我放弃,看不到方向,看不到出口。
可是,还能怎么办呢?
在这个丧文化盛行的时代,导演胡波用四个故事串联了他对人生和生活的所有认知和态度,通过大段大段的长镜头去展现四个主人公在面临困境和选择时命运的走向,然后告诉每一个人,你生活在怎样的一堆垃圾里,你身边的人是多么卑鄙、可耻又恶毒,而你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
生活的丑陋、肮脏、龌龊和无力感就这样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孤独又落寞的背影铺陈开来。
你看,这就是生活。
导演试图通过四个主人公去探究活着的意义,从十七岁的少男少女到全城皆知的混混头子,再到年迈的老人,他试图与这个世界讲和,却发现早已裹挟于生活的泥沼,无法喘息。
我相信,胡波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他一定有很多想要通过这部电影传达给这个世界的东西,片中充斥的压抑、绝望是胡波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印象,每一个主人公的歇斯底里都是胡波对这个世界痛苦的释放,但最后一场荒诞的出走,和那头不知名的大象,也大概是他对生活抱有的最后一丝幻想。
每个人在选择放弃的时候,都曾向这个世界求和,韦布去医院探望于帅、黄玲向母亲寻求帮助、老金去参观敬老院、于城放走伤害自己弟弟的韦布,他们都曾主动放下身段,对生活卑躬屈膝。
可生活给予他们的却是,背叛、怀疑、失意、被放弃……
导演通过影片,将他对这个世界的无奈和绝望展现的彻头彻尾,父母、儿女、朋友这些曾被视作港湾的关系,在主人公们选择坠落的那一刹那都放开了手,甚至还补上了一刀。
最终,影片中的四位主人公在看透了生活的本质后,决定去往满洲里,去看那头席地而坐的大象,大巴终于启动,幽暗的路上终于看到了点滴亮光。
趁着昏暗的路灯,韦布踢起了最拿手的毽子,远方传来了大象的嘶鸣声,满洲里近在眼前了。
而导演胡波,也带着最后一丝对这世界的期望,去了更遥远纯净的地方。
后记:
出生是一件被迫选择的事情,但活着不是。
我从不否认我本身就是一个丧到极致的人,20出头的年纪,却早已对生活丧失了信心,然而苦痛不尽相同,对于影片中的主人公亦或者是导演胡波本身的经历,我无法感同身受。
这世界确实很糟糕,大多数人都活得如同行尸走肉,迷茫、孤独更是人生的常态,未来也一定不会更好,但只有活着你才会听到大象的嘶鸣,才能在昏暗的路灯下和同伴相拥取暖。
生活真的太漫长了,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会活着离开这个世界的,既然这样,还不如在有限的时间里奋不顾身、互相拉扯、有始有终,为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