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

孩子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无数的困难和挫折:饭吃不到嘴里,路走不稳摔跤,积木搭不牢,衣服鞋子穿不好......每天都被生活各种打击。

孩子遇到挫折时,会不耐烦,会感到沮丧,会说“我做不到”、“我不行”、“我不会做”,会大哭,会拒绝再次尝试,会影响孩子自信心……这个时候我们家长该怎么做呢?这是很多父母最近向我们提出的问题。

还是先从我家橙子身上举个例子吧。

你家娃是几岁会吞药丸的?俺家橙子是前几天刚学会的。从五岁起,不会吞药丸,被社区诊所医生护士“鄙视”过N次。之前觉着他年龄小,不会很正常,中间试过几次,都没喝进去,就都放弃了。这不,最近治疗鼻炎,连续喝两周的药,其中有一种药是药丸,医院开的,不给研碎,每次都是我给他磨碎,非常麻烦,于是下定决心让他学会吞药丸。

我们连续五天的尝试,才真正学会。第一天最难,第二天,第三天虽然也恐惧、排斥,但还是连续尝试两次后成功,第四天一次性成功,第五天一次性成功,然后就没有了恐惧心理,这项技能算是完全掌握了。重点讲讲第一天。

第一天:橙子心里很恐惧,没开始尝试就嚷嚷,大声的说“我不行”,“我做不到”,“我不试”(看来之前的失败尝试,刻骨铭心啊)。我看着他的眼睛说:“妈妈知道,之前你尝试过几次,都没吞下去,但那时候你还小啊,才五岁多,现在你已经七岁了,能力肯定不一样了,今天试试看”,在鼓励下,尝试了一次,结果是没喝下去,吐了出来,不过他有点儿小得意,说这次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他感觉药丸飘了起来,之前都是被舌头卷得紧紧的。

我轻轻地说:“哦!这次你能让药丸在嘴里飘起来,说明找到一点儿感觉了,不过,药丸是要吞到肚里的,你试着再往嘴巴里面放一放,确保不让舌头卷着它,喝水让它飘起来,然后冲下肚去。”

我回应了他的情感需求,但我不会去认可一项没有实际提升的事情。盲目的赞扬,无法帮孩子正确赏识自己。

说毕,再拿来一颗药丸,一杯水,让他第二次尝试。这时只见橙子急躁地说:“妈妈,我不试了,我吞咽不下去!”

他原兴高采烈地以为自己学了新技能,希望得到妈妈的赞赏,结果被妈妈安排了重新学习,难免心态有点崩。

我看着他说:“你别急,再试试,你做得到。”

“不!我不会,我做不到!”,“不试怎么知道呢,再试一次看看”。又试了一次,这次喝的水有点儿多,被呛住了,药丸自然又被吐了出来。

之后,突然,他扁着嘴,左右扭动着身体,哇地哭了,一边大哭一边说“妈妈,别逼我了,我不试了,我做不到,我真的做不到”。

我转过脸不看他,悄悄翻了个白眼,压着嗓子说:“没有人一开始就会做什么事的,慢慢试,多试几次,总会有办法做到的”。

我不评价他的情绪,不说“哭是不好的”这种话。人都希望被理解,孩子亦然。他做不到那件事情,有不好的情绪,这很正常。我需要给他一些时间和空间去释放情绪,然后给他对应的鼓励。

在他哭的时候,我搬出了一早就构思好的“开导方案”。 “每个人在还没学会一项能力的时候,都会觉得非常难,都想放弃,但是放弃了,永远都学不会了。” 单说这一句,他还没太大感觉,不吭声。 “妈妈当年学车时,也哭过好几次。” 我刚刚说完这一句,他就停止了哭声,眼睛立马亮了,还把身子往我这边挪了一下,期待地看着我。

“妈妈当年学车的时候,科二左右倒库总是压线,学不会,每次都被教练狠批,妈妈当时非常沮丧,也曾想过放弃,也偷偷哭过好几次。”

橙子听完,一副不可思议的样子。

好像在他的心中,大人是不会哭的,大人是什么都会的,妈妈怎么也有学不会哭的时候。

接下来,就是一连串的漫无天际的小疑问:“科二都考啥?”“教练为什么吵你”

“你哭了几次?在哪儿哭的?”“后来你驾照怎么考过的?”……我都一一解答之后,他对于我学不会开车哭的事的各种疑团得到了解答,整个情绪都轻松了起来。

接下来又要求尝试第三次,这次坚持着没把药吐出来,连续喝水,直到把药丸吞了进去。

然后橙子抱住了我,兴奋的大喊:“我学会吞药丸啦!”,我也确认的说,“哇,你学会吞药丸了,好棒。你看,你一直试,就会做得到。”

那天他还兴奋的写了一篇短日记。


橙子学会吞药丸当天的日记


孩子说“做不到”的潜台词



孩子说“我根本做不到”的内心潜台词是:

我做了努力,一点改善都没有。(既然付出努力没有收获,为什么还要继续呢?)

我害怕努力后还是不行。(我不敢面对失败)

我不能求助别人,那样别人会笑话我。(被人嘲笑与面对失败一样可怕)

我真的不能坚持了。(付出没有意义,感受到强烈的挫败感)

其实,在孩子内心是非常渴望成功的,只是他们在困难面前没有学会如何应对,这些背后的潜台词,折射出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树立自信心缺少正确的引导。

孩子之所说:“我做不到”,毫无疑问,此刻是孩子不自信的时刻。ta没有继续尝试,是ta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ta觉得ta做不到是因为ta能力不足。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孩子确实还小,能力不足以完成一些事情。这样的想法没有错,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自我感觉。

结合维纳的归因理论和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理论——如果孩子总是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能力不足,久而久之会形成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习得性无助感会让孩子不自信,没有足够勇气应对新事物和未知的挑战,也会使其在操作已知技能的过程中焦虑不安。

我关注的是避免让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

所以当孩子在说ta做不到什么事情的时候,ta需要父母的感性理解,ta的情绪需要被包容;ta需要理性支持,ta需要一些具体化的鼓励——“你坚持尝试,就会有收获”比泛泛而谈的“你是最棒的”要好一些。

“没关系的,加油” “你一定行的,我相信你”

这些话,不是没有力量,只是当孩子还陷在那些糗事和挫折的难堪里,这种难过的情绪还没有排解完的时候,鼓励就出场了。

这剂药不是不管用,而是来得太早了。  如果父母能先给孩子说说自己小时候的糗事,说说自己经历过的挫折。

先让孩子看到这个他眼中无所不能的人,也跟他一样,曾经那么不堪,曾经那么难受。

孩子才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平常的,才不会放大这些糗事和挫折的负面,你的鼓励才能进入他们的心田。 父母小时候的糗事或者当下的各种挫折经历,才是孩子遇到挫折时,最大的强心剂。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