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节奏慢下来,静等花开——读书笔记3

“静等花开。”多形容教育界教师对后进生的耐心,着重在教育。而我要说的是静等学生思维的开花。———题记


静等花开   子语嫣然

     每每读到优秀的课堂实录、听到名师在课堂上精彩的对话,都会为名师的智慧而折服。尤其是看到学生精彩的发言,精彩的辩论时,我内心只有一种情愫——惊叹。惊叹教师的智慧,惊叹学生的厉害。同时伴随的是我对自己的质疑,对自己学生的否定。甚至都不愿意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只是苦闷于课堂没有师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我的课堂永远都是死气沉沉,当我下定决心像名师那样把所谓的主动权让给学生时,我的课堂就会出现连环珠子似的发问——“还有什么想法?你来说说,说什么都可以......”从教师心理就有一种急于得到答案的心理,或者说更希望出现精彩答案的场景。殊不知无效的发问,没有智慧的指导,没有气定神闲的耐心,学生只能你望我,我望你,内心在嘀咕:“老师,我也想说,可是真不知道怎么说。”“老师,看你着急的样子有用吗?“.....于是课堂上多数是自己一人在那干着急,却进行不下去。读了余映潮、黄厚江、王君老师的几个精彩课堂实录以及张绪凤老师的精准解读,我开始思索我课堂死气沉沉的原因,原来我所谓的那个倾听者、参与者、导引者还是一个空架子,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没有一点点的触碰。

         一、学会如何设计自己的有效问题。这个问题讨论的时间很长,也是我们学期的教研课题,可是一学期下来真的没有任何实质性地突破。每每听到一节精彩的课,我都会从内心里称赞:“真厉害!的确有两把刷子!”我想这种称赞除了肯定差距外,更多地是仰望,确认这种情况可望而不可及。每每回到自己的课堂就会迫不及待地使用这种自由式、争辩式的活动,可等待我的是沉默。效果极差,甚至难于推进,又一次陷入僵局,怀疑之声跃然而出,感叹自己的学生太差。却忽略了自己才是导致课堂难于推进的罪魁祸首,不顾学情,机械的模仿能有什么效果。看到王君老师的《华山论诗》课堂实录,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师课堂有效的问题设计至关重要,导引也不可忽视。王老师在“辩诗”部分提出“谁的诗最好”的议论话题,供学生争辩,重点是结合文字,结合资料、结合平时自己的积累、结合对诗人的理解等谈理由,重点 是抓住对方发言中的弱点去反驳。发言时要抬起头来,尽量不要背稿子或是比着念。“悟诗”部分,王老师抛出“写诗就是——的说话。”如果说上个环节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那么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感悟写诗技巧,而不是老师来总结写作特色,最后还是以写来实践。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王老师提了很少的几个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课堂荡起好多涟漪。再回顾我的课堂,急于使用老师的方法,却得了皮毛忽略了精髓,那所谓的“心”自己却很少下功夫去钻研,这就是自己真正失败的原因。

        二、降低对学生课堂的期望值。学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慢过程,学生的思维训练及学习习惯均不是短时期内就能够很好地形成的,而我却是那个急于求成的人。我欣赏名师的侃侃而谈,赞叹学生的精彩辩论。于是也期望我的学生一下子也要有这样的突破,这样的成果,这是拔苗助长啊!它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老师指导是否有效,是否唤醒学生那根思维的神经。二是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角度等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形成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既希望我的课有突破与创新,又希望自己的学生一开口就妙语连珠,是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课堂应该允许学生慢下来,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就像刚刚学说话的孩子,长期以往的训练,相信会有效果。黄厚江老师在课堂上也会出现学生沉默不语的状况,他会不急不躁,用自己的读带动学生活动,让学生随自己慢慢走起来,直到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学生课前的默写,学生不举手,写得也有错字。而黄老师的评价是“三位同学的默写非常不简单,一位也没有看书,也几乎没有错。”这样的评语对学生应该说是极大的鼓舞。

        三、教师要博学,时刻为自己充电,随时做到厚积薄发。语文课需要老师课前备课的知识储备,也需要课堂评价的中肯有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时刻为自己充电,多方面地阅读,增加自己的知识量,拓宽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深度和宽度。这样你才会给学生最有效的指导,最有力的指点,最精彩的评论,最有效的共生课堂。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节奏慢下来,静等花开——读书笔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