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调畅气机厥阴入,柳暗花明又一村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也称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伴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或水样便。

其病程漫长,病情常反复发作,一般方法难以取效。

余从厥阴入手,以厥阴虚寒、厥阴之热、厥阴寒热错杂来辨证分型,取得很好疗效。

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的最后阶段,是以气血阴阳衰竭为主要病机,以厥、热、下利为主要表现。

关于下利,三阴皆可见到,太阴以腹满下利为主;

少阴以自利清水,下利清谷,便脓血为主;

厥阴以小腹满,按之痛,内拘急,便血至热利下重为主要临床表现,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症状极其相似。

厥阴下利可分为三种,即寒、热与寒热错杂。

如当归四逆汤、四逆汤治疗寒利。

《伤寒论》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22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伤寒论》228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白头翁汤治疗热利。

《伤寒论》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乌梅丸治疗寒热错杂之利。

《伤寒论》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伤寒论》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所以,在临床中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皆从这三方面入手,可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辨证分型】

1.寒证

临床表现:下利稀薄,带有白冻。腹部隐隐作痛,口淡不渴,食少神疲,畏寒,舌淡,苔薄,脉沉细而弱。

选方:治以当归四逆汤加味。

2.热证

临床表现:身热,下利臭秽,便脓血,肛门灼热,口干口渴,舌苔黄腻,脉弦滑。

选方:治以白头翁汤加味。

3.寒热错杂

临床表现:上热下寒,口干口苦,烦渴,纳呆,四肢不温,腹痛,喜温喜按,舌质暗淡,苔白或黄腻,脉弦细。

选方:乌梅丸加味。

【验案集粹】

王某,男,26岁。

现病史:溃疡性结肠炎2年半,口服美沙拉嗪1年,无明显效果。

刻诊:脓血便,一天四五次,面色黄白,痤疮满布,口不干,腰酸,舌胖大,脉左关弱。

辨证:厥阴寒热错杂证。

治法:温肝阳,散肝寒,清湿热。

方药:乌梅丸加味。

生地榆20g,金银花10g,白头翁10g,乌梅10g,黄连3g,黄柏6g,干姜3g,肉桂3g,细辛3g,附子5g,人参10g,当归10g,甘草10g,赤石脂30g,侧柏炭10g,仙鹤草30g。14剂。

二诊:药后效果不显,大便每日5次,出血鲜红,面色萎黄,口不干,腹部怕冷,手足冷,舌淡苔薄腻,脉弦细。

辨证:厥阴虚寒,寒热错杂。

治法:温暖肝肾,引火归原。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味。

当归10g,桂枝10g,白芍10g,细辛7g,地锦草15g,阿胶10g,附子7g,肉桂5g,诃子15g,甘草7g,生姜10g,红枣10g,侧柏炭10g,仙鹤草30g,桔梗10g,生地榆20g。14剂。

三诊:大便形态正常,带些许血丝。一日三四次,口不干,舌暗胖有齿痕,苔薄腻,脉沉弱。

以上方加减治疗至2017年3月,诸症消失。

【临证心得】

直肠段近肛门处病变一般是厥阴热证实证,结肠段的病变一般为厥阴虚寒证。

结肠再往上大多表现寒热错杂,而接近小肠段大多表现热证。

溃疡性结肠炎无论在活动期,还是在静止期,均有大肠气机不畅,气血阻滞之病机存在,所以调畅气机是溃疡性结肠炎一个重要的治法。

调畅气机从厥阴入手,根据热、寒、寒热错杂,分别选用白头翁汤、当归四逆汤、麻黄升麻汤或乌梅丸针对性补肝阳、养肝血、清肝热。

目的在于气机调畅,湿热、寒湿、浊邪自散。

此例患者从证候来看属于当归四逆汤证。

当归四逆汤是治疗手足厥冷,厥阴虚寒之证。

寒主收引凝滞,寒气凝结,此方可升可降,可收可散,且能破冰解冻。

在使用本方时,舌苔垢腻加猪苓、茯苓、山药、白术;泄泻重加诃子、肉桂;内有久寒的加吴茱萸、附子。

在临床中使用白头翁汤时,抓住血痢以腹痛,下痢脓血,赤多白少,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其中白头翁味苦、气温、无毒,其性可升可降。

陈士铎云:“能化大肠之毒,能逐瘀积而留津液,能破癥瘕积聚,愈金疮。”其用量是取效之关键,一般15~30g,肠癌患者可用60~90g。

仲景在厥阴篇条文中明确指出,乌梅丸治久痢。

在非特异性结肠炎治疗中,这一类病人除下痢以外,往往伴有失眠、头晕等神经系统的病变,故在使用本方时,常常加用赤石脂30~50g,龙骨、牡蛎、生地榆各30g。

麻黄升麻汤治疗泄泻不止,历代医家对本条理解各不相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是对本条脉诊的理解,“寸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余之理解,病邪陷入厥阴,由于大下后伤及阴液而导致寸脉虚滞而沉迟,土陷木郁,下焦之气不能正常生发,故出现脉不至候。

根据“厥阴不治,求治于阳明”之理来分析,按麻黄、升麻为太阴、阳明之药,桂枝、白芍有调和营卫的作用。

加以当归分量与主药升麻同量,更能发挥其补益肝脾的功效。

茯苓、白术、干姜、炙甘草温中健脾而止泻,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胆火上逆而侮肺金,故“咽喉不利,唾脓血”,以知母、黄芩、石膏之寒清其热。

在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诊治过程中,特别是经过西医免疫抑制剂治疗以后,患者常常会出现咽喉干痛、腹胀、便下脓血、舌苔厚腻、寸关脉沉尺脉弱,此类患者可使用麻黄升麻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来治疗,可取得良效。

治疗慢性肠炎常用对药:

1.补骨脂配骨碎补

二者合用,善治慢性腹泻,为治疗骨质增生的特效药。《本草纲目》云:骨碎补能治疗久泻,久痢。补骨脂补火助阳,温脾止泻。

2.仙鹤草配桔梗

仙鹤草,止血,止泻,活血,为强壮药,对邪实无恋邪助热之力,对久病体虚可以补虚止泻,用量在30~80g,补气之力大于黄芪。桔梗排脓。

3.黄连配干姜

二者寒热并用,根据寒热来决定用量。

4.白槿花配地榆

白槿花,清热解毒,活血排脓,治疗里急后重。地榆,清热解毒,收敛攻瘀。

5.肉桂配赤石脂

肉桂与赤石脂属于“十八反”,余在临床中取其相反相激,能达到温里散寒、涩肠止泻之功。

余不仅在非特异性结肠炎中使用,对于肠癌术后的治疗,也常取此两味药配伍,取得很好良效。

有几句话可供参考:六腑以通为用,以通就是补;暴注急迫,皆属于热;脾主升,胃主降,升清降浊,气机调畅,天下无病;血止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1、8溃疡性结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