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按照不同的用处、题材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型,如:文学类、科普类、实用类、教材和课本等等。
如果针对不同类型的图书采用同样的阅读方法,可能在阅读、学习的过程当中会感到非常的难受。就像我们用读小说的方法来阅读教材,可能读到一半的时候你就永远不想再读下去了。
每一种类型的图书都是一个知识的宝库,老话说“一把钥匙配一把锁”,阅读也是一样,用对方法才能够打开宝库的门。
01别把文学当故事
有人认为小说就是文学,如果这么看文学的话那就太狭隘了。文学的题材其实有很多种,例如:小说、诗歌、散文、剧本、语言、童话等等。
关于阅读文学类的书,必须要做到两个“了解”。
通过文字,了解作者构建的世界
文学类的书,一般与社会结合得比较紧密,比如以现实世界为依托的小说,以精神世界为依托的散文、诗歌等。
“描述”是文学类作品作者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段,也是阅读者在阅读此类文章时需要用心体会的重点。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作者贾岛在考虑到底是用“敲”字还是“推”字,虽然两者只是很小的差别,但是产生的意境却大不相同。虽然都是希望进入房子的动作,但如果细细品味,“鸟儿已经在水边睡下”,“月下门又是一个夜晚”。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当中,敲门声打破陈静,整个画面就显得活了一般。所以,作者最后采用了“敲”,同时也留下了“推敲”一词的典故。
通过文字,了解内容背后的深意
很多的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来营造氛围,创建画面,或者表达一些言外之意。读者需要通过“阅读+思考”的方式,仔细地品味作者的意图。为什么会这么写?这么写的好处在哪里?
虽然很多文学类作品看上去是“不好好说人话”,但中国有句古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就是说,写文章要有艺术性,不然是流传不下去的。
所以,在阅读文学类作品的时候,我们不能贪求“快”,更是更应该细细地品味文章的意境和作者想要呈现给我们的深意。
02记住知识点,读懂实用书
作为被大众阅读最多的一类书籍,实用类书籍对我们的生活影响非常大。这一类书往往是介绍某些理论、方法和使用技巧的。
实用类的书籍结构性比较强,一般包含几个模块:这是什么意思、它有什么作用、它有什么表现形式、具体怎么来做、有哪些应用领域、有何注意事项、研究这个问题的意义等。
阅读实用类的书,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认为可以拿来用的方法总结记录,学以致用才能够发挥这类书的最大价值。
03用照镜子的方法读历史书
我们国家有一句老话“以铜为鉴,可定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阅读历史和传记类的书,不是让我们在阅读一个个故事,而是需要我们从历史故事的背后找到对现在的启发。
《金刚川》是借由历史“抗美援朝”当中故事拍摄的一部电影,在这段历史当中,我们不但要铭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艰苦奋战,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更应该通过这段历史明白,中国人民不畏艰险,为了和平、为了保卫家国的牺牲精神。
“都市使人明智”,养成从历史书中观照自己的方法“照镜子”,从别人的故事中照见自己的影子,从此提升自己的思考水平,解决自己的问题。
04抓大放小,读好科普书
科普类书籍,主要是介绍相关领域的科技成果、最新的研究动态或者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常识。
阅读这一类的书籍,对于大众来说,更多的是普及科学常识,对科学产生兴趣,对于扩大知识面很有帮助。
但不得不说的是,阅读科普类的书是有一定门槛的。
首先,科普类的书专业术语非常多,无形地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其次,大部分的科普类书籍对于读书的基础知识储备都有较高的要求,比如对数学、物理和自然科学的知识需要有一定的了解;
再次,科普类书籍的内容是建立在一层一层的推理之上,如果对前一部分的内容没有了解,那么后面的内容基本上很难理解,需要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那这类书籍应该怎么读呢?
窍门就是“抓大放小”。抓住核心推理的概念,忽略与主要过程不相关的复杂细节。
05读懂教材和课本的方法
相比较而言,教研和课本要比以上几种类型的图书更难读懂,对阅读者的要求也比较高。
使用严谨的语言
教材和课本的最终目的是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新学科的教学,所以会使用比较严谨的语言。
很多教材的第一章就是“概念”,通过概念,让读者了解一个新学科的含义和范畴。但是概念往往就是一句话,却需要一章的内容进行补充、解释和说明,足见其严谨和困难的程度。
系统的行文结构
教育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从概念开始,抽丝剥茧,一层层的说明问题。
比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就是从13篇,36章不同的内容来讲解的(有兴趣的伙伴可以自行查找翻看)。
写在最后:阅读不应该仅仅是看到文字的表面,更应该透过文字的字面意思去学习、理解和提升。
每一类书籍都是一座宝库,只有找到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握住打开宝库大门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