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第二十三期: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于今江西省上饶市城外带湖时所作。他在此闲游于博山道中,依旧心念国事,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丑奴儿》。《丑奴儿》还有另外一个好听的词牌名,叫《采桑子》,但这首词,无关佳人风月,只为国仇时恨。
整首词通篇都在说愁。年少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忧愁,却喜欢学着大人们登上高楼,眺望远方,为了写一首好的诗词,让自己勉强着诉说离愁别恨。而随着成长,我们经历了无数的磨难,终于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忧愁了,却又什么都说不出来,于是只好平淡地说一句,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辛弃疾眼看着金兵日日南下,大宋国力衰落、领土失守,昔日的勇士怎么能够不扼腕叹息,可他却无能为力,只能在词作里通过对比和反复渲染,来表达自己胸中的愁闷。辛弃疾从小就生活在中原的沦陷区,因此对人民的苦难、国家的屈辱感受颇深,却又始终不被朝廷重用,报国无门。
少年时的辛弃疾,从不怀疑自己的胆识和收复中原的期望,所以他并不觉得人生有真正的忧愁,只要你敢于争取,只要你拥有能力,就一定可以做时代的英雄,帮助千万受苦的百姓。可随着年华老去,美梦一一化作泡影,他终于意识到,也许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和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心中只剩下忧国伤时的叹息。可这样的叹息和忧愁在主和的氛围里又怎么能够表达呢?于是他只好话锋一转,赞叹起秋天的凉爽。
夏承焘在《唐宋词欣赏》中说,辛弃疾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来书写自己心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最深的感情,用最平淡的语言来表达,往往更加耐人寻味。
杨绛评论中国人时说:“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相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辛弃疾是这样,我们许多人也是这样,甚至就连后来终于短暂实现了辛弃疾的梦想,收复襄阳六郡,北伐中原的岳飞,也难逃这样的厄运。当他在《满江红》里慷慨激昂地怒发冲冠,呼唤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时,一定想不到,自己还会有一天悲凉地感叹着:“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而他的悲惨结局,更是让千古仁人志士痛心不已。
人们总说时势造英雄,但更多时候,英雄们却是时运不济,便纵有辛弃疾这样的勇士,也依旧无法改变英雄个人愁苦的命运和南宋灭亡的结局。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大部分人都不需要到战场上做斗争的勇士,但回望辛弃疾那无法言明的愁苦,我们也绝对不能忘却国家的强大对于渺小的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希望你不管身在什么岗位,都能拥有辛弃疾这样的爱国情怀,但愿永远不要有他这样壮志难酬的悲愤。
任杰《长相思》《山的随想》
宋词第二十四期: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辛弃疾的另外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是辛弃疾任建康通判时所作。当时他南下已经有七八年,南宋朝廷长期主和,压制抗争的力量,词人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心中抑郁不平,这首词就描绘了词人当时的心境。
忧愁中的辛弃疾,这一次来到的是建康,也就是今南京的赏心亭。眼前辽阔的楚天景色,千里空旷,秋色随着流水远到天边,无边无际。辛弃疾极目远眺北方的领土,群山就像是女子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那样美丽,可心系家国的词人,却无法欣赏这大好河山的壮美,只感受大宋国土沦陷的忧愁。夕阳西下,孤雁悲鸣,还有他这流落南方的北方游子。大雁尚且还能归家,漂泊江南的辛弃疾却无法再回到金人统治下的故乡。他看着宝刀,把栏杆狠狠地拍了一遍又一遍,却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他此刻登高远望的心意。
唐朝诗人李贺在他的《南园十三首》中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此刻赏心亭上的辛弃疾,大概也和李贺一样吧,空有一身抱负和才能,却担负着无法排解的家国之恨、身世之伤。
因此辛弃疾进一步感慨道:别再说什么鲈鱼切好了就可以做成美味佳肴了,西风吹尽,当年为了吃一口鲈鱼而辞官的张季鹰真的归来了吗?只为自己谋私买地的许汜,怕是没脸去见一心收复故国的刘备吧。时光如水,就像桓温说的那样,树都长这么大了,人何以堪?可为什么,我的忧愁总如同那风雨一般,连绵不绝。此刻,能请来哪位穿着红巾翠袖的佳人,来为我擦去这失意的英雄泪。
词的下阕几乎都是典故,但却一气呵成,丝毫没有“掉书袋”的矫揉造作。“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个典故出自《晋书·张翰传》。说的是张翰见到秋风起,思念家乡的莼菜和鲈鱼,就辞官归故里。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出自《三国志·陈登传》。说的是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是国家的栋梁,却忘怀国事,只顾谋私利,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又怎么可能跟你聊得来呢?
辛弃疾借这两个典故表明心迹:他既不像张翰那样留恋故乡,也不像许汜这样求田问舍,只顾谋私利,他一心只想报效国家。
“树犹如此”一句,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桓公(桓温)北征,经过金城,看到自己之前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十围那么粗了,不禁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都长这么粗了,何况人呢。人也已经随着时光流逝而老去。这里表达了辛弃疾报国无望,徒劳地等待着时光流转,自己逐渐年老的悲叹。词的最后几句表达了英雄失意的伤感。
生活虐辛弃疾何止千百遍,但他对待国家却始终热情而忠贞,不论是腰中的剑,还是手上的笔,他都尽己所能、倾其一生,为这个国家贡献自己的一切。可惜生活并没有善待他,因主张抗金而被弹劾之后,辛弃疾退隐江西田园,“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就是他的暮年生活,着实让人扼腕叹息。康熙曾说,观辛弃疾的故事,就不可以说大宋无人,只恨高宗不能很好驾驭他而已。若是他能遇到周宣王、汉光武帝,他的功业将不可限量!
八百年前那个神州破碎,英雄难觅的时代,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注定要屈就这位文可安邦、武可定国的传奇英雄。民族兴亡轮回往复,一次次沉沦又一次次觉醒,英雄的气息,却一直清晰地流传在历史的字里行间,活跃在英雄史歌里。
许嫚烜《高山流水》《心湖》
宋词第二十五期:吴文英《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今天要和大家一起赏析的,是南宋词人吴文英的《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剪灯语。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
这首词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晦涩难懂。没错,吴文英就是宋词中的朦胧词人。文字幽微,不易读懂,正是他的特色之一。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是今浙江宁波人。他一生都没有取得功名,一直沉沦幕僚,现有《梦窗词集》存世。《梦窗词》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在南宋词人中,只有辛弃疾、张炎能在数量上与他一争高下。他的词,风格雅致,语言俊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词家之有文英,亦如诗家之有李商隐”。与此同时,也因为晦涩难懂,工于雕琢,后世对他的评价颇有争议。张炎在《词源》中说:“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近代词学家夏承焘也说,宋词以梦窗最难整理。一来他没有功名,终身没有参与任何大的政治活动,游历范围多在江浙之地,所以史料上关于他的个人记载不多;二来他词中语言晦涩,思想幽微,因此多有歧义。
这首《齐天乐》,是吴文英与好友冯深居一起来到夏禹陵墓处登高后,抒发的古今之叹。三皇五帝之一的夏禹,他的千古功勋都已经过去三千年了,如今吴文英和好友来到这里,只看到墓前有几只寒鸦在飞舞罢了,于是词人倚着秋树默默无言,思绪万千。是啊,三千年里,沧海桑田,河流改道,高山变低谷,谁还能认得当年神勇的夏禹呢?“逝水移川,高陵变谷”化用《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说的是人间世事的变化,颇有沧海变桑田,斗转星移的感觉。
接下来,词人接着感慨:漫长的岁月中,幽云出谷,怪雨挥鞭。只有那湿漉漉的萍藻,依旧悬垂夏禹庙中的梅梁之间。“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包含着一个故事。根据叶嘉莹的考证,这一句的故事出自《四明图经》。这本书记载:鄞县大梅山顶有梅木,其实就是楠木,把这些楠木砍了做成大禹庙的梁。张僧繇在上面画了龙,夜晚,风雨大作,画上的龙飞到镜湖中,和湖中的龙相斗。后来有人看到大禹庙梁上有水,感到惊骇和诧异。这个故事中的张僧繇,就是成语“叶公好龙”里面的画家。他是南北朝时期梁朝大臣,著名画家。
南宋嘉泰年间的《会稽志》中,关于“翠屏湿空梁”也记载了一个故事:梁朝时期修大禹庙,唯独少了一根屋梁。恰巧赶上大风雨,湖里吹来一根木头,就拿来用了,就是“梅梁”。夜晚,雷雨降临,那根屋梁不见了。人们再次找到它时,发现上面挂着很多水草,大家觉得这件事太神奇了,就用大铁链子把屋梁栓起来,但屋梁还是会失踪。
紧接着词人说:眼前雁群飞起,在蓝天上写一行行文字,莫不是当年夏禹藏在山中的宝书? 这里又有一个传说。据古书记载,在绍兴城东南十五里,有一座像箱子一样的山,相传大禹治水之后,就把他的一些书藏在山里了。
词的上阙是词人看到眼前的景色而生出的想象,这些丰富的想象结合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因此读来格外有意思。
下阙,词人接着写:在西窗旁,他与冯深居久久对坐。故人间难得相逢,不免像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那般长谈阔论。谈笑间,就看到了夏禹庙中长满苔藓的断残古碑,和意外发现的先古文物,它们终于擦去尘土,重现人间。西窗外,秋天的霜叶已经凋零,只有青山如故,无论是朝雾还是暮烟,都不改变它青青的颜色。词人不禁又畅想着,春天清明祭祀的时候,夏禹陵应该很热闹吧,岸边停靠着数不清的船舫,人们在彩旗、锣鼓的喧闹中祭祀着千古一帝。
下阙有句点睛之笔,就是“霜红罢舞”。吴文英不仅有丰富的想象力,还善于从眼前的景物和思绪中抽离出来,再次塑造一个意境。比如这个“霜红罢舞”,拟人和移情手法的运用,把深秋的萧索写出了别样的美感。
“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描绘了当地的一个习俗:农历三月初五,传说是大禹的生日,禹庙在这一天游人最多。大家会乘坐颜色鲜艳的彩船游玩。非常热闹。
时局动荡之际,吴文英对夏禹的祭奠,就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南宋词人普遍共有的家国情愁。相比辛弃疾的词作,吴文英的感情表达似乎过于隐晦和苍白,尽管此词中也有着人世沧桑的慨叹,但对于时局的评论和心中的家国情怀,并不是很明显。不过,吴文英的词在声律上往往更加协调。吴文英师承周邦彦,非常注重词作的格律和修辞,精于锤炼文字,而且善于用典,含蓄不露。因此,也有人盛赞吴文英的词“在超逸中见沉郁”,“以空灵奇幻之笔,运沉博绝丽之才”。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在宋词里也是一样,吴文英虽然有争议,但自有他的追随者和赏识者。
余昶贤《风动》《大稻晚霞》《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