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让邓超哭了100天的电影,提出了3个需要深思的教育问题

看完《银河补习班》,脑海里经久不散的,是小高老师说的一句话:“这孩子眼里有光了。”

如果没记错,这应该是第一部戳中当今教育痛点的国产电影。

对于这部电影,评价褒贬不一。

有人说这是一部没有现实操作性的“鸡汤”,有人说它离优秀还差很远,有人说其对教育的评价是“陈词滥调”,有人则为影片中展现的父子情深几度哽咽……

而我依然想推荐。

因为我认为,如果一部电影,能够提出一些被我们所忽略的问题,引发我们去思考、去争论,就是一部好电影。

《银河补习班》讲的是:一位世俗眼中的“烂爸爸”,用自己的教育方式,点燃了孩子眼里的光,最终使孩子成为一个宇航员,而自己也在这长达30年的跨度中,修补了自己人生中的“桥”。

在谈及这部电影时,邓超说他扮演的父亲马皓文有一种魔力,让自己演得极为投入,哭了100天,眼睛都“快哭瞎了”。

而在一幕幕父子深情背后,这部电影又为现如今的教育撕开了一道口子,提出了需要我们深思的3个教育问题。

1.“教育是否让孩子找到了梦想?”

影片开头,马皓文设计的大桥轰然倒塌,马皓文为单位背锅,入狱七年。期间,马飞随妻子改嫁,高中时被送入最贵的寄宿学校。

七年后,马皓文出狱时,见到的却是孩子在全校大会上被批评:看闲书、不服从规定,面临马上要被开除的窘境。

为了不让学校开除马飞,马皓文跟学校立下了赌约:在期末考试时,马飞考到年级前十,就可以留下来。

而立下赌约后,马飞非常丧气地跟爸爸说:“爸爸,不行的,老师说我缺根弦,说我笨,我考不进年级前十的。”

马皓文随即问马飞为什么要学习,马飞说:“清华北大呀,妈妈说的。”

马皓文听到这个答案,很不满:

“不,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考上北大,然后呢?”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连箭靶子都找不到,每天拉弓又有什么意义?”

为了帮马飞找到梦想,马皓文带着马飞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看航天展,激发了儿子对于航天的热爱,点燃了马飞的航天梦。

虽然马皓文被马飞的妈妈骂:你知道现在上个好大学多难啊,马飞被社会淘汰了怎么办?

小高老师也劝:马飞总是不完成作业,他说是你同意的?别的同学做作业都做到11点,你还让孩子在家玩电脑?

但马皓文依然不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希望孩子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和方法。

所以在身陷洪水时,跟着马皓文感受世界的马飞,才能冷静到能用身边的床板当船,用口哨发出求救信号,最终被及时救下。

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就是要让孩子们找到梦想,或者活着的意义,然后再去为之努力吗?

2016年,曾有教育机构对很多00后小朋友做过调查,当被问及“孩子,你活着是为了什么?”之时,仅有一部分孩子能给出具有使命感、令人信服的答案;还有一部分孩子根本不知道“人为什么要活着”。

简单说,现在的教育不是爱的教育,而是恨的教育,是恐吓的教育——读书不是为了成为什么,而是为了不至于成为什么。

“你不好好读书,长大只能当乞丐。”

教育家卢梭曾说:

“一个人抱着什么目的去游历,他在游历中,就只知道获取同他的目的有关的知识。”

哲学家尼采也说过: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只有拥有了真正的梦想,才会明白学习的意义,这样的孩子,眼里才会有光,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坚持不懈,一步步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2.“教育是否让孩子相信自己?”

马飞从小被老师和同学嘲笑“缺根弦”,教导主任甚至当众说他是个“煤球”,没得洗,连自己的妈妈也说自己笨。

马飞在家庭、学校给予的重重压力下,变得敏感自卑,对学习彻底失去兴趣;对自己也不抱有任何希望,希望能不读书,去楼下卖煎饼。

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在否定马飞,但马皓文却依然相信,马飞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

即使马飞考了倒数第五名,他也会兴奋地像他拿了第一一样表扬他,因为孩子比上次进步了足足四个名次。而且他的鼓励完全发自内心,表扬马飞的时候,眼里都是满满的崇拜感,就像一束光,照亮了马飞的内心。

正是爸爸的这束光,让马飞开始相信自己是少年霍金,重新点燃了内心的自信,找到了学习的兴趣,并且开始探索各种可能性。

教育,不正是要给每个孩子一束这样的光吗?

台湾作家林清玄,曾经被老师邀请到家里吃饭,在餐桌上,老师对他说:“我教书50年,我用我的生命和你保证,你将来一定会成功。”

他感动地眼泪差点掉下来。

也正是因为如此,林清玄内心的种子被唤醒,坚持写作,最终成为一位知名作家。

当今教育的悲哀,就是把所有不一样的小孩集合在一个校园里,希望教育成一样的样子。

然而,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就像种植物一样:山坡地种竹笋、香蕉,沙地种西瓜和哈密瓜,烂泥巴里种芋头,不同植物适合不同土地,不是只有一个样子的。

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

3.“教育是否让孩子学会了坚持?”

影片中让我差点掉泪的一幕,是马皓文在被小混混殴打到鼻青脸肿,并被大院的邻居驱赶时,他一把推倒家具,对着围观的人大喊:“我不认输,我永远不认输!”

而在这之前,马飞放学回来,因为班主任被处分,他失去了希望,并对马皓文说:“爸爸,我不是不努力,可我真的不想上学了,太难了,我还是去卖煎饼吧。”

他并不知道,爸爸为了守护他,为他争取上学的机会,付出了多少。

在看到爸爸大喊“不认输”之后,马飞不再提放弃,并且在第二天偷偷给爸爸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爸爸,和你一样,永远不认输。

正是这股不服输的精神,让马飞实现了“不可能”,从垫底考到了年级前十,也从一个浑浑噩噩的孩子,变为一个优秀的飞行员。

也正是这股不服输的精神,让原本等待死亡的马飞,在飞船出现故障时,坚持修复飞船,并将其成功接入地球轨道。

教育不正是要让学生学会坚持吗?

坚持自己的梦想,坚持相信自己,坚持学习,坚持克服实现梦想的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从而变为更好的自己。

而获得这种坚持,靠的是点燃:

点燃孩子心中的梦想,点燃孩子“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点燃孩子眼里,那一束永不熄灭的光!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批判应试教育,但不考虑社会大环境,是一碗“毒鸡汤”。

但我不这么认为。

我认为,这部电影并不是要否定应试教育,因为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都只是一种形式,就像电影里说的,只是“拉弓的过程”。

但至少,应试教育要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把弓拉满之后,要射向的箭靶在哪。而不是问起理想的时候,所有人都一致条件反射地回答:清华北大。

一直想。

电影里频频跳出的这三个字,或许是在启示我们:永远不要停止思考,永远不要放弃追寻更多的可能性。

在银河补习班的点映场结束后,一位女观众提问:

一个只重兴趣、不给重压的小孩,真的可以成才吗?

因为她觉得社会竞争太激烈,如今每个小孩都报了一堆课外补习班。

导演俞白眉回答的第一句是:

就我这些年来的经验,这个社会竞争一点都不激烈。

此言一出,让观众感到惊讶。

然后他解释说:

在我接触过的行业里,有95%的人都不是真心热爱,只是找份工作谋生计。在这样的行业中,竞争怎么会激烈?而剩下那5%真心热爱的人中,我就没见过不行的,做不好的。

我想,电影之所以叫《银河补习班》,就是希望我们的教育,能鼓励孩子放眼整个银河系,找到真正的热爱,并用尽一生去追寻。

愿每一个孩子,眼里都有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部让邓超哭了100天的电影,提出了3个需要深思的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