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与‘’准时‘’

“提前”与“准时”

儿时上学,虽然离学校有两公里的乡间路,但我每天都早早到校,在等待上课的同时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如今,女儿已经上了初中,她也继承了我的好习惯,每天也都早早到校,规规矩矩地等在校门外。是啊,提前到校作为一种优良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界对学生达成的共识。

长大参加工作后,我同样养成了提前上班的好习惯,还经常因为提前到岗的积极表现而受到领导的表扬,自己更引以为荣。尤其是每次开会,我都争取第一个进入会场。

直到一次单位聘请一位专家讲座,会议开始的时间就快到了,大家为见不到专家的身影而议论纷纷:有的说专家架子太大,有的说缺乏时间观念,不尊重他人。尤其是来得最早的我,此时更是满腹牢骚,深恶痛绝。正在这时候,一位衣着整洁典雅的老者稳步走上主席台,他和大家打过招呼后说道:“离本次讲座开始还有一分钟,请大家做好准备。”会后我才得知这位学识丰厚、讲解精彩的老者每年在全国各地讲座上百场,他从来都做到“准时”到场,然后完成每一次精彩的讲座。

老者准时参加活动的行为,引起了我的思考。

“提前”从避免迟到的角度来看是个好习惯,做很多事情要有提前量才能保证按时完成,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过多的“提前”,一来会浪费一些时间,二来也能说明某些提前者过于清闲,要么也是闲呆着,浪费点时间无所谓。

    诚然,良好的时间观念是必要的,可有时过于提前,以致把提前当作一种规矩、一种不变的真理、甚至衡量一个人做事态度的标准就走入一种误区了。

学校要求班级提前,老师要求学生提前,弄得七八岁的小学生大冬天天还没完全亮就要起床,清晨六点多就守在校门外等着开门,挨点冻也罢了,就当是一种磨练,可休息不好,上课弄得疲惫不堪又怎能保证学习的效果。中国的大部分学生都把能睡个好觉当作难以实现的美梦。家长也只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有苦难言。

单位开会要求提前,十分钟到二十分钟不等,尤其是有“重要人物”到场的时候提前入场等待的时间稍短些就很感庆幸了。为了保险些,不因为迟到引来领导的不爽,很多人就在已经要求提前入场的基础上再提前些,这确属无奈之举;而一些要求进步之士,则可以借机向领导表现自己积极的工作态度,可谓是深得“提前”的要领和精髓了。

当然,找人办事要提前到,与女友约会更要提前到,否则就是不尊敬、不真诚了。以致于为老人准备寿棺也要提前,真令人啼笑皆非。是啊,人人都以提前为美德,在这种思想和风气面前,准时反而变得不正常,似乎在众目睽睽之下俨然是迟到了,令某些领导不爽和追求进步者所深恶痛绝了。

我们应该有时间观念,但不能因此浪费时间。老专家的行为引起了我深刻地反省,我放弃了那个提前的好习惯,时时事事以准时来要求自己。我更希望那些热衷于提前的人们和有关部门能够改变提前时间的极端的态度和做法。只要能准时到位,十分钟、二十分钟与一分钟哪个是对时间的正确态度,就不言自明了。

如果你、我和社会都能变提前为准时,才能真正地有效利用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时间的价值,成为时间的主人。我们就会用无数的十分钟、二十分钟去创造更多的财富与价值。用准时的好习惯把时间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何乐而不为呢?

(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国家税务局  董成源)

你可能感兴趣的:(‘’提前‘’与‘’准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