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清代著名讽刺小说。这是我读此书之前的认知。在真正读这本书之前我觉得它只是一本官场小说,实在不是我的兴趣所在。
但当我翻开第一卷立刻就被王冕吸引了,小时读的课文里有他画荷花的故事,于是继续读知道他没走仕途,一生过得顺当自在。也佩服他的机智勇敢,敢于官府叫板,不去迎承巴结那些大老爷,反倒让对方自讨没趣。于是一章章看下去,一个个人物出场走过,带着他们的故事,悲的喜的暖的酸的,个个让人不忍释手。
许多故事是独立成章的,但细究起来前后跨度几十年的人物都是有的,可谓草灰蛇线伏脉千里。佩服作者的独具匠心。
小说中性格鲜明的人很多,印象最深的是王冕,牛布衣,还有牛布衣死后假借他名的浑小子牛浦郎(这家伙也是损,害得一个算是帮过他的人丢饭碗,结果人家醒悟后把他一顿痛打后扔进池塘,后又被救起,这里作者也是发了慈悲心,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着实可恶可恨,但其实这牛浦郎身世也挺凄惨,但被他害苦的那个人也不是全然无辜。整本书里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没有纯粹的大奸大忠,每个人都有阳光照耀不到的灰色地带。或许这就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吧,生活根本无法被粉饰,忠奸贤恶自有分说。文学的光辉就是在绝望中照耀温暖人心吧)
仗义疏财淡泊名利的杜少卿,千里寻父经常遇虎的郭孝子(那些遇虎的经过惊悚又搞笑,不知道是不是作者特地消遣讽刺他?旁人以为的英雄人物其实可能只是运气比较好,正如作者说的“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感觉作者似乎是在拿着放大镜看到这些士人的骨头里去,可怜可悲可恨当然偶然也有几个还算可爱的)
取得战功却被贬职的汤总镇(明清重文轻武,这也是当时时代的一个写照,其实从宋代就是这样,狄青岳飞就是很好的例子。这里的汤总镇也算一个。)
不堪做妾卖文为生的沈琼枝,这大约是其中唯一一个正面描写的女性,可见作者眼力之毒辣。还有从小认养父后娶悍妻的鲍廷玺,这是作为对梨园代表的一个描写。不过他也做那狎童的生意,你看看没有一个好人。每个人都限于自己的生存和时代困境,看不到边不得解脱。
全书中我第一个感受到科举制度对读书人戕害至深的不是中举之后一时疯了的范进,他后来倒也一路顺利,而是认真看他卷子的周学道。
周应该是这群儒生的一个代表,六十多岁还不曾中举,只是在馆里教学,却还是让人耻笑。因为在明朝士大夫称儒学生员叫做“朋友”,称童生是“小友”,童生进了学,不怕十几岁,也称为“老友”,若是不进学,到八十岁也称“小友”。就跟做妾八十岁也被称为“新娘”,而正妻新娘过后就被称为“太太”“奶奶”了。科举制度只按照官介大小称呼,丧失了伦理纲常。也难怪周先生要在贡院触柱恸哭几回了,如果不是朋友帮他捐官,他的人生也许就要灰暗至死了在那个时代。一个六十多岁的老者就因为没中举就不能得到尊重,甚至被小孩子笑话,这种耻辱是无法言说的。
其实科举的影响现在仍在,在农村尤其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地方仍然把升官发财视作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一个人不好好学习便不能光耀门楣,不能使祖宗脸上有光。古代人的价值体现途径十分有限,女人便是传宗接代,男人便是登上仕途,除此以外的都是如不入流的营生。你很难说这些思想的余毒现在已经被消除殆尽。尽管人们有了更多可以体现自己价值的方式。
全书中杜少卿应该是作者的代言人了,看尽了世情冷暖,倒也不计较那些蝇营狗苟,只是仗义疏财,千金散尽还复来,任外界如何评价,我只结交名士携妻同游清凉山水过与世无争的属于自己的日子。这样的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因为不经过如作者本人一样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人生,不足以有这样的人生感悟。
作者吴敬梓(1701-1754),出生于“康乾盛世”世代书香名门望族,自幼博览群书。二十三岁时,父亲吴霖起因正直丢官,抑郁而死,族人近亲借机侵夺他的祖产,家族亦开始败落。少不更事的吴敬梓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人情冷暖、宦海沉浮、世态炎凉,索性不事产业、挥金如土、纵情声色。几年后,家财散尽。三十三岁时,吴敬梓移居南京,家境贫寒,乐于结交才学之士,对热衷功名的文人嗤之以鼻。三十五岁时,吴敬梓决心不参加一切科考,并开始创作《儒林外史》。历时十三年,这部“穷极文人情态”的小说已经基本成书。他一直坚持修改,直至五十四岁因病而逝。
这部现实主义著作何尝不是作者的锥心泣血之作?跟《红楼梦》也没有太大分别了。
你以为这只是一部讽刺科举制度揭示人生百态,讽刺那些势利眼、嫌贫爱富贪欲不足欺软怕硬虚假伪善者嘴脸的书吗?不是的,这部书绝对没有那么简单。它有官场现形记,也有世俗风情图,包括地理,民俗,饮食,祭祀,丧葬嫁娶文化的描摩。还有太多人生故事,不一而足。
可能因为作者移居南京,很多时候那登上清凉山雨花台的描写未必不是作者的亲身所感所经历。秦淮河的夜夜笙歌,水乡夜晚美人卷珠帘赏灯的优美,江南缓慢凋零的繁华苍茫,普通人家也要乘船游玩焚香吃茶,处处是美景,时时有酒馔美食,市井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仅仅这一句话就把南京城写活了。我觉得这句话可以算作这个城市的身份标签了。出神入化贴切之至。就像京城老大爷自带天子脚下唯我独尊的霸气外露气质一样。一个城市的气质就隐藏在最普通民众的日常里。
作者肯定是看过《水浒传》《聊斋志异》,不知是模仿是致敬还是反讽,在后半章节里能看到类似武松打虎的情节(那郭孝子几次三番遇到老虎,自己被吓晕,结果老虎被擒,惊险有趣),有淋漓尽致的武侠情节(一张弹弓打得响马做鸟兽散好不痛快),还有诈尸的情节(虽则是为了人物性格刻画需要,但总觉得吴敬梓有时也像个老顽童一样忍不住要捉弄一下痴痴的读者),看得人汗毛倒竖又哭笑不得,然后看他埋葬不相识的老人家又觉可敬可佩。
文章随处可见的就是一个人到了别处总是花销超支了,然后茶水付不起店住不了,这时候总是有旧友重逢老友接济,让人觉得船到桥头自然直,不必那么纠结焦虑。同时能感到那时人情味似乎更浓厚一些。现在似乎有钱才是王道,亲情友情都淡薄许多。不知是错觉还是实实在在的时代病。
当然这部奇书少不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描写,就算是去赶考的书生,准备的吃食也是顶好的,
大爷、二爷才住下,便催着尤胡子去买两顶新方巾;考篮、铜铫、号顶、门帘、火炉、烛台、烛剪、卷袋,每样两件;赶着到鹫峰寺写卷头、交卷;又料理场食:月饼、蜜橙糕、莲米、圆眼肉、人参、炒米、酱瓜、生姜、板鸭。大爷又和二爷说:“把贵州带来的阿魏带些进去,恐怕在里头写错了字着急。”足足料理了一天,才得停妥。大爷、二爷又自己细细一件件的查点,说道:“功名事大,不可草草!”
走堂的叠着指头数到:肘子,鸭子,黄焖鱼,醉白鱼,杂脍,单鸡,白切肚子,生炒肉,京炒肉,炒肉片,煎肉圆,焖青鱼……
所以这是一本不能深夜阅读的书,翻不过三两页就是酒食饭菜喝茶,直勾得人馋虫跑出来,非要吃点什么才可以。
书中关于婚丧嫁娶室内布置也都有描写,但我最后要分享的是其中一个细节,萧云仙和木耐的对话,
木耐随手开了六扇窗格,正对着广武山侧面。看那山上,树木凋败,又被北风吹的凛凛冽冽的光景,天上便飘下雪花来。萧云仙看了,向着木耐说道:“我两人当日在青枫城的时候,这样的雪,不知经过了多少,那时倒也不见得苦楚。如今见了这几点雪,倒觉得寒冷的紧。”木耐道:“想起那两位都督大老爷,此时貂裘向火,不知怎么样快活哩!”
萧云仙是一名儒将,勤勤恳恳为民做了许多好事,到头来却是家产尽失,乌纱不包,那些尸位素餐的人却貂裘向火好不快活,真是看得人心冷心寒。“如今见了这几点雪,倒觉得寒冷的紧”。一切景语皆情语,风霜刀剑或蜜语甜言,事实真相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心中有何信仰尺度。世界就展现在你面前,最重要的是你用什么样心态去面对。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还是我按照世界的要求来改造自我顺应潮流?这也是每个人该思考的,心里没有一杆秤,什么时候都是不稳的。
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它能包含的东西不止如此。我能看到的只是沧海一粟,如果你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兴趣,对明清以来的官场感兴趣,甚至想看更多的人生百态,我推荐你看这本书。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
少年不识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
万里归来,愿你仍有千里快哉风一点少年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