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诗经密码》作者:刘蟾
前边我们说了,宣姜本来是要嫁给太子伋的,结果被公公卫宣公强娶做了老婆。成了卫宣公的老婆后,宣姜很快就为他生了两个孩子,大儿子取名叫寿,大概是希望孩子长命百岁;小儿子取名叫朔,可能是初一生的。
前边我们介绍过太子伋当时是托付给了右公子进行教育的,现在他们把伋的两个兄弟寿和朔托付给了左公子,让他进行教育。
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即便一个妈生的,一个老师教的,孩子们的秉性也是各不相同的。
公子寿就很孝顺,很听话,跟随左公子学习各种礼仪知识,是个非常有教养,有德性的人。而小儿子公子朔就非常任性,心胸狭隘,心眼也很多,无论左公子怎么教育都没有用。
当然了,小儿子不争气,和年纪小受宠较多也有关系。不过也有例外的,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就是孔子,孔子也是二弟,但他父亲去世得早,他被逐出了贵族的家门,跟随寡母长大,是个苦孩子,所以没怎么受宠,就显得有点少年老成。
而过分溺爱往往是导致孩子出现性格缺陷的罪魁元凶,现在也是,我们教育孩子,最先教育的应该就是家长,不要对孩子无条件地溺爱。
说完了宣姜生的这两位公子,我们再接着说宣姜。此时的宣姜又漂亮,又能生儿子,所以她在卫宣公这而肯定就特别受宠,有人受宠就会有人失宠,所以宣姜的风头就逐渐盖过了年老色衰的美人夷姜。
要是夷姜会写诗,估计也跟庄姜一样开始期期艾艾诉说愁苦了,也会写一些“夫人受辱,妾上儹”之类的事。要是夷姜背后有强大的娘家做靠山,估计她也能站出来收拾一下“小蹄子”们。可惜她只是一个曾经火辣辣的异族美人,没有靠山,也没有文采。
夷姜年老色衰了,卫宣公对她失去了兴趣,在《左传正义》上面记载:“夷姜缢”。“ 缢 ”就是上吊自杀,可见后宫的争斗永远是那么残酷,不然好端端的她为啥要上吊呀?那肯定是后宫斗争失败了,不然自己的儿子还是太子呢,干嘛要自杀呀。
夷姜死了,宣姜就顺理成章地坐上了国君夫人的宝座。有了宠爱有了地位,接下来的目标会是什么呢?不用想大家也能猜得到,那当然是为孩子争取名分呀。
我们都知道,卫国当时已经有了太子,而这个太子就是差点变成宣姜老公的公子伋,可是现在是需要在公子伋和自己的儿子之间作出选择的时候,宣姜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儿子。人们不是常说吗,女人在嫁给丈夫之后,心思就都在丈夫身上了,而生了孩子之后呢,心思就会全在孩子身上了。
夷姜也没有跳出这个套路,接下来她要做的就是帮助自己的儿子争夺太子之位。有什么好办法吗?当然最好、最省力气的办法就是耳边风呀!
《史记》写道:“宣公夫人与朔共谗恶太子”,意思就是不仅宣公的老婆宣姜,连他的儿子朔也一起在宣公耳边进谗言,中伤太子伋。这双管齐下,两个受宠的人同时发力,杀伤力绝对够大。
而卫宣公呢,本来因为抢了太子伋的未婚妻心里有点愧疚,可又因为愧疚而产生了对太子级的厌恶,那么他看到太子伋的时候心里就会不爽,就会产生废太子的心。一般情况下,没有道德感的人都会有这种心理。
现在呢,经自己的老婆孩子这么一说,他就更加讨厌太子了,可是可怜的太子伋却还被蒙在鼓里,什么都不知道。
于是禽兽不如的卫宣公,又打破了一个人类伦理中的界限。
都说虎毒不食子,禽兽尚且对孩子有怜爱之心,更何况人呢。可是人真的在很多地方是不如禽兽的,人类为了权力和美色,兄弟反目,父子成仇者比比皆是。
这卫宣公本已有了废太子的心思,现在再加上宣姜和小儿子朔的添油加醋,大说太子的坏话,卫宣公就勃然大怒了,直接想把自己这个儿子给杀了。
于是他就真的安排了一场谋杀。他的具体计划是这样的,一方面派太子伋出使齐国,另一方面派人埋伏在边界上,等太子一出现就取了他的项上人头。
不过当时没有报纸网络什么的,所以国君和太子伋他们长的什么样子,是没有多少人知道的。这一点,卫宣公也考虑周到,他安排了一个信号,说太子出使齐国的时候,必然要带一个出使的礼器----白旄(máo),这个东西一般人是不能拿的。所以他告诉刺客们,只要在约定的时间内,看到有人拿着白旄,上去杀了就没问题了。
本来这计划安排的天衣无缝,但是没想到还是走漏了消息,这个计划被宣姜的大儿子公子寿给知道了。
我们说了公子寿是个非常有教养,有德性的人,他不像公子朔那么坏,和自己的太子哥哥关系还是非常好的。
公子寿听说这个消息之后,吓坏了,赶紧去找太子,想要阻止自己的哥哥出事。可是太子伋呢是个今日事今日毕的人,听到消息就立刻收拾行装,已经出发了。
公子寿没办法就立刻去追赶自己的哥哥,离开首都朝歌要经过淇水,公子寿坐船追上了自己的哥哥,并在船上告诉了哥哥实情,说你千万别去齐国了,老爸派你去齐国是骗局,他是要杀你的。
可是太子伋是个孝子啊,甚至孝到了愚蠢的地步,这个可以在他爹抢他老婆的时候,他能默不作声,逆来顺受就可以看出来。
这个估计和他的成长环境也有关系,从小在民间寄养,或许还被人骂过野种,这个经历让他变得可能有一些自卑怯懦。所以,公子伋的这种表现,一方面是品行好,另一方面也确实是愚蠢懦弱。
所以这样的太子伋遇到这个问题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估计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求善当孝子的标准,战胜了求真不能杀我的标准,他觉得自己不能做个不孝子。
所以太子及说:“逆父命求生不可(出自《史记·卫康叔世家》)”。这就表示他打算慷慨就义,英勇赴难了。
公子寿一看没办法,劝不动啊,于是他就做了一个更加愚蠢的举动。他先把哥哥灌醉,然后悄悄的拿出了出使的礼器--白旄,抢先到了卫国国界。这刺客们一看,哎呀,一个衣着华贵的小帅哥拿个白旄来了,这不是太子,还能有谁呢?于是二话不说上去就把“太子”给杀了。
等到太子伋酒醒之后,发现白旄不见了,就明白了一切。他紧忙着赶到国界,结果那一帮刺客还在呢,太子伋诚实地对他们说“所当杀乃我也!”(《史记·卫康叔世家》),然后也大义凛然英勇就义了。
这两位公子的做法真的是让人爱恨难表,无法评价啊!
很快卫国民知道了这件事,就哭的稀里哗啦的,哎呀,自己这么好的两个公子就这么死了,太可惜了呀,太可怜了。
一方面觉得这两个公子人品太好了,另一方面就更加憎恨卫宣公,宣姜和公子朔了,于是,卫国人民就做了一首诗来怀念人品好的有点呆的两个公子,就是著名的《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yáng)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这几乎就是一首哀悼诗。诗中说,两个公子一起坐船去出使远方,每当想起这件事,我心里就难受的厉害。不暇有害中的暇就是无的意思,不暇表示揣测怀疑的语气,意思是,莫非他们有灾难?多么希望他们没有灾殃祸害呀!
《二子乘舟》收录在《诗经·邶风》中,这首诗简短明快,但是每次读起来就能想起这段故事,都会让人产生说不出的惋惜和哀叹,公子伋和公子寿这哥俩实在是太可怜太傻了!
说到这里,这里顺便提一下,就在二子赴难的同一年,远在郑国的大阴谋家,春秋小霸王郑庄公寤生,也辞别阳间,到阴间去和鬼耍花样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