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获县级优质课奖)

说教材

本课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毫米的认识。主要的内容有:毫米的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单位换算,毫米的估测和测量。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是按螺旋式课程编写的。测量这一单元是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中的测量部分,而二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也是属于测量这一部分。

因此,本节课作为测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是二年级长度单位的学习与三年级整个测量单元的学习的重要衔接点。基于此,在本次课的教学中,除了新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注意使学生回忆并加深二年级的学习内容,以便为本单元后期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而如何使学生能尽快进入到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来,并很好地将新知识建构到原有图式中,保证学习的积极性,将成为本次教学的关键所在。

测量的内容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感知进行学习,因此,教材在编写中就注意呈现场景,提出问题,用测量数学课本和比划1毫米等活动凸现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课本中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说学情

通过对二年级长度单位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认识厘米和米,初步建立长度观念和估测意识,认识线段并会用刻度尺画和量线段的长度,但这些都仅限于整厘米或整米。

三年级的学生一般都在8到9岁,根据心理学可知,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能维持在20分钟左右,自制力和坚持性不强,思维方式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注意将直观描述与学生操作感知相结合,保证教学顺利有效的进行。小学生的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想象的目的性强,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能对以前学习的内容进行联想、回忆、加工等,这有助于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和新知识的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参考《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常用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或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2.经历观察、估计、测量、交流等活动,培养初步的动手实践能力与空间观念,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四、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所采用的教法是:

1.复习引入法

2.对话分享法

3.已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的认知矛盾冲突法

4.直观教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五、说学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学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六、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ppt、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板做的尺子。

2、学生准备常用直尺、数学课本和练习本。

七、说教学过程

根据对教学、教学目标、学情等内容的分析和教法学法的选择,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复习旧知,激发探究欲

1.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带了尺子。尺子,我们二年级上册就学过如何使用,那现在请一位同学大声读一读使用尺子的方法:

测量物体长度时,物体的起始端同直尺的0刻度对齐,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的刻度数。如果起始刻度不是0,测量结果则要用末端刻度减去起始刻度。

2.学会了方法,我们就得去实践,去用方法。请同学们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26厘米)

3.那你能估一估数学课本的宽度吗?

我们估计得准不准确呢?如何验证自己的估计?

预设1:18厘米多一些。

预设2:18厘米4毫米。

4.再来估一估数学课本的厚度吧?  并验证。

预设1: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预设2:数学书的厚度5毫米。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用学生熟悉的测量数学课本的问题情境出发,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直接复习引入尺子并告知尺子的使用方法——快捷高效的引入并为本节课使用尺子奠定基础。

方法运用于实践操作,复习检测方法的使用。(故意省略数学课本长度的估计)

先估并测量检验自己的估计,产生出“多一些”想要精确值并须进行更小单位的学习。

估计测量,引发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怎么办?——测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需要用到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第二阶段:明确目标,聚焦毫米

想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者想要测量得比较精准,可以用更小的单位毫米(mm)作为单位。

关于毫米,你认为我们会学毫米的什么内容?

(什么是毫米?——概念;为什么学毫米——两个原因(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回答);如何学习毫米——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自己学、学生学老师帮助引导……)


第三阶段:构建1毫米长度单位

1.1毫米比1厘米小多少?(生成性)

为什么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1厘米=10毫米)

为什么要平均分?

小结:再次恭喜同学们,你们都是小数学家了呢!赶快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个小格?数学家是不是也是和你们想的一样呀——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3.1毫米的价值

1毫米1毫米地首尾拼接起来,产生更长的线段即几个1毫米就是几毫米。

完成做一做的量一量或者练习五的第二题或者画一条长为3毫米的线段。

4.说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到“毫米”作单位。


第四阶段:综合运用,深化巩固。这里安排了三个综合练习。

1.手指游戏:老师说长度,学生用手来比划。

2.帮小红填上合适的单位。

3.小明的日记。(改错题)特别是后两个练习,我一改以往枯燥的样式,把填单位和改错题放到具体的故事情境中,即生活中,因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多,将所获得的知识马上进行检验并用于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最为根本的用意,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最后安排了一个课外练习,和爸爸妈妈合作,制作一份调查表:身边的常识量一量,将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应用,同时有增进家人的情感。

八、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设计板书时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主板书:

毫米的认识

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1厘米=10毫米

副板书:

长度单位

mm

什么是毫米?为什么学毫米?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特别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爱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的成长,努力做到让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毫米的认识》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