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数月前,我从方舱隔离病房回到家里,打开手机,把护士长做好的工作场景视频打开,晃在先生面前。先生却说:“不用想就知道是那些悲壮的东西,不想看,你们亲历的人自己看就可以了,人类的悲喜是不相通的。”
当时的我很懵,怎么就悲喜不相通了?或许是先生想让我考虑到我不在家的日子里,男人的不容易吧。
今天,偶然间读到一片文章,是记录一位不熟悉的音乐家的,文中写到:音乐里,人类的悲喜是相通的。
在音乐的旋律中,人们触摸到了自己心底里最柔软的地方:“想起了那个最思念的人”,“感觉被温柔地拥抱了”。
星星点点的琴声,像雪花一样飘下,落到内心深处,融化、浸润。
每一个音符都轻柔地触碰到听者的心,会让人感觉到一种很深很深的安抚。
音乐的力量,背后所承载的情感,是远超出语言的。它所带来的共鸣,跨越国家、民族和阶级,直接撞击你的内心深处,去抚摸人们受伤的心灵。
音乐不仅仅是演奏出来的旋律,也是自然的声音。
人类是复杂的动物,当孤立无援时,会脆弱不堪,而当获得一点点陪伴与支持时,昏暗的心能够被照亮,就能继续走下去。
音乐虽不能消灭灾难,但却能给予受苦的人们深切的陪伴,给受难者带来最需要的那一点点亮光。
舞台上,音乐家用他的一架钢琴、一把大提琴、一把小提琴,来演奏希望,穿越苦难。
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感觉到,人与人之间想要相互理解,有时候是很难的。
沟通经常会有词不达意的时候,人与人之间也会有猜疑、隔阂、偏见。有时候哪怕竭尽全力去表达,对方也未必能体会你的心情。
然而,音乐中的一个个音符可以成为一把把钥匙,轻易打开你的心门。
我突然觉得,其实文字和音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字也可以。文字里,人类的悲喜是相通的。
前几年,还不懂“人间有味是清欢”。而今,这个美句却不时地在我的脑海闪现,毫无违和感。所以,从《低头看得破》、《纵使相逢不识》,到《处处都是明亮动人的钟声》,林先生的文被众人欣赏,不是无缘由的。吾今日之莫名喜欢,也会是有缘由的。
日子是自己用心过的,不是给别人看的,脱掉浮华,远离无意义和消耗,日子很贵,自己也很贵。
初闻“无我”、“布施”是从多年前的某人那里,不甚懂,因为那时候的我年轻热情,看不见无常。数年前进修学习时因为对于“多学”和“辛苦”的执着,压力颇多,闺蜜家史先生递给我一本书,书的名字忘记了,再也想不起来,睡前读一读,就很平静,是关于佛学的白话简本。前一阵子和闺蜜提及这本书,她找来藏书,拍了好几本书的封面,都不是。
偶然的机缘,听到樊登读书说,他有一段时间经常把这本书带在身上,有空的时候拿出来看看。我就拍了两本,半天看了一半,竟然觉得不舍得一下子把它看完,应该再看得慢一点,是《次第花开》,但这本书也不是史先生家的那本。
前不久,我拍了两本,一本做了标记的自己留着,另一本没有拆封的,送了人。可惜机缘不巧,被痛批。
今天中午接狗尾巴草放学回家的路上,他突然问我:“妈妈,人的一生,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呀!”我脱口而出。即使历经风霜雪雨,依然有跨越之后的成长之快乐。
相信自己可以做对的、更好的那个人。有勇气去做真实、鲜活的人,聆听着自己内心的声音,去读书写文、去生活。
明天会更好。
题外话:特别感谢文友,可以因为一篇文产生共鸣。
红尘滚滚,吾本沧海一粟,微不足道,何苦岁月成蹉跎。经历一场风雨,曾经多少年的情谊,会更加健康明朗,彼此安好便是最明亮的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