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显示,“激斗”与“换代”

车载显示,“激斗”与“换代”_第1张图片

编者按:车载显示,正在进入新一轮变革周期。

车载显示作为汽车智能化的重要交互终端,在过去几年,持续受益车企的大屏化、多屏化配置趋势,部分头部厂商赚得盆满钵满。

比如,作为京东方旗下唯一的车载显示模组和系统运营平台,京东方精电在2023上半年实现收入52.1亿港元,同比增长8%;而相对应,母公司京东方同期营收同比下滑12.48%。

公开数据显示,京东方精电对中国主流新能源车总产量的覆盖率从41%提升到60%,在头部主机厂持续保持市场份额第一,并锁定长期订单。

天马微电子的财务数据显示,去年前三季度,公司车载业务收入同比实现10%增长,在主要新能源客户的份额加速提升,累计取得的新机会项目总额继续保持高位。

这与一直处于疲软状态的家用、消费类电子显示市场,形成了巨大反差。有机构预测,2023年全球电视市场出货量预计将下滑至2.15亿台,同比下降2.5%,创下近十年历史低点。

此外,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约为12亿部,同比下降5%,为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而汽车显示市场则逆市上扬。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各类尺寸显示屏合计3106.38万块,同比增长21.22%,单车搭载显示屏1.67块。

其中,在前舱部分,多联屏/一体大屏占比超过10%;副驾屏搭载量超过70万辆,同比增长174.55%;此外,后座娱乐屏也正在起量。

同样受益的,还有作为全球主要的汽车显示屏面板供应商之一的友达光电,该公司车载面板营业收入仅占整体的1~2成,但2023年1~6月同比增长约2成,增长预期较高。

去年,该公司宣布收购拥有德国奥迪、奔驰、宝马等高端客户的大型零部件企业德国BHTC,后者主要市场在车载空调、音响控制及触摸屏总成等领域,2022年营业收入为6.19亿欧元。

此外,汽车液晶显示面板收入占比约11%的LG显示,目标是到2026年,在全球高端汽车显示屏市场获得超过50%营收份额。

其中,在OLED部分,有多个欧洲、北美及韩国的高端汽车品牌,在采用或开发基于LG显示车用OLED显示屏的车型,包括凯迪拉克、保时捷、路虎、沃尔沃、梅赛德斯-奔驰等。

而在今年的CES期间,各大显示面板及终端厂商也在不断革新车载显示的未来想象空间,进一步带动增量和升级空间。

来自中国的京东方,全球首发45英寸8K无界智慧屏,首款搭载车型为吉利银河E8,8K准视网膜级分辨率、98%屏占比,同时集仪表、中控、副驾于一屏。

车载显示,“激斗”与“换代”_第2张图片

同时,该屏幕将触控与显示相集成,将常规设计10个组件变成7个组件,不但重量减轻了1公斤,而且9.8毫米既具备超薄厚度又达到安全标准,7.5毫米的极窄黑边使得屏占比高达98%。

而作为全球主要的车载显示面板及终端供应商,LG显示则首发全球最大尺寸车用显示屏—57英寸P2P一体LCD液晶显示屏,实现拥有曲率半径为3500R的自然曲面效果。

车载显示,“激斗”与“换代”_第3张图片

此外,该公司还首次发布了应用于后座娱乐的17英寸可折叠OLED,以及安装于车顶的18英寸可滑动OLED等下一代创新产品。

有意思的是,作为LG的主要对手,三星也主推Flex Note Extendable等可折叠面板OLED车载显示屏,同时,面板可以扩展,提供更大的屏幕尺寸。

Flex Note Extendable完全折叠时的尺寸为11英寸,展开其中一侧,长宽比为10:9,可以扩展到13.8英寸。通过滑出另一部分,尺寸可以进一步扩展到17.3英寸,宽高比为4:3。

车载显示,“激斗”与“换代”_第4张图片

在该公司看来,基于可折叠和可滑动技术的OLED显示屏(并且可以隐藏在车内的各个区域,比如前排座位的头枕),将加速车内体验的升级和变革。

此外,康宁与天马微电子、广汽研究院合作,推出柔性(可动态弯曲)OLED驾驶舱显示屏,基于康宁的LivingHinge™和AutoGrade™大猩猩玻璃技术。

大陆集团则是推出了全球首款采用施华洛世奇水晶(3D立体水晶外壳采用了独特的切割工艺)打造的汽车显示屏 ,并基于microLED技术,使显示屏具有高品质的亮度和对比度。

车载显示,“激斗”与“换代”_第5张图片

该公司希望借助显示终端的创新,颠覆传统的汽车内饰设计,为未来的豪华汽车打造创新亮点,将个性化的用户体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而作为近年来异军突起的车载显示屏供应商,华星光电也带来了42.7" 超大异形车载一体式显示屏、10.1" 智能透明OLED触控屏、14" 高屏占比超薄柔性OLED显示屏等多款新产品。

此外,该公司还亮相了23.6英寸车载多分区防窥屏;两年前,其首次发布的13.3英寸车载防窥屏,攻克了背光技术中LGP导光板的工艺难度,推出双LGP动态防窥技术。

不过,除了显示屏业务,部分厂商也在推动HUD业务的拓展。从整车配置来看,HUD与液晶仪表,甚至是中控娱乐屏存在博弈可能性。

比如,从去年开始,包括理想、深蓝、蔚来等车企陆续开始推出「去液晶仪表」的HUD配置。而包括华星光电、京东方、海信等厂商也在介入。

去年底,华星光电就率先推出全球最大尺寸Micro LED HUD车载显示产品,配备15.9英寸Mini LED背光LCD,分辨率2880(H)*1440(V),像素密度202PPI,亮度800nits,刷新率60Hz。

海信也在去年首次展示了激光车载HUD技术,成功将三色激光应用于汽车,与传统LED显示相比,提高色彩表现力高达48%。

京东方则是更早通过投资参股布局HUD赛道,并牵头制定了中国电子行业标准《车用平视显示器光学性能测试方法》,同时涉足CMS电子外后视镜。

此外,传统座舱Tier1也在强化显示屏业务,毕竟,相比于主机终端产品线,显示屏产品的毛利率相对更高,部分产品的净利润率可以高达20%,同时,海外市场利润率更是高于国内市场。

上下挤压态势,让传统车载显示的二级供应商压力倍增。这些企业,过去依靠核心器件定制、通用器件分销以及外包服务,曾经也过得非常滋润。

比如,华安鑫创在2015年至2019年期间,营收从4.18亿元增长至8.56亿元,净利润从2128.63万元快速增长至8585.64万元。不过,从2020年开始,该公司的净利润开始逐年下降。

目前,该公司正在向Tier1转型升级,也陆续拿到了多家头部主机厂中控、液晶仪表屏显系统定制开发项目;而在过去,该公司主要通过下游客户间接服务国内整车厂。

不过,车载显示行业的竞争已经白热化。

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华安鑫创实现营收8.08亿元,同比增长28.10%;不过,净利润却亏损889.58万元,同比下滑122.22%。原因之一就是新建工厂以及持续的研发投入。

目前,该公司的两大主营业务:核心器件定制和通用器件分销,毛利率仅为7.21%和6.39%,这个数字和目前车载显示终端厂商仍有较大差距。

此外,近年来,车载显示技术革新较快,产品更新换代快,新进入的竞争者不断增加,同时下游企业也在逐步掌握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尤其是上游液晶面板厂商也在不断进入下游显示总成市场。

比如,京东方在屏机分离带来的产业链重构机遇下,提出了“显示器件-显示系统-智能座舱”三步走战略。目前,该公司旗下京东方精电的显示系统业务已获得多家客户定点且部分量产交付。

而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接下来几年时间,消费电子市场的不确定性,将继续推动显示上游产业链押注汽车赛道,价值链重新分配是大趋势,没有核心技术的传统玩家,将被淘汰。

同时,更多元化的显示技术,也在冲击传统市场。比如,无介质全息显示。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