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使用Pipeline的操作是非原子操作
GEOADD locations 116.419217 39.921133 beijin
GEOPOS locations beijin
GEODIST locations tianjin beijin km 计算距离
GEORADIUSBYMEMBER locations beijin 150 km 通过距离计算城市
注意:没有删除命令 它的本质是zset (type locations)
所以可以使用zrem key member 删除元素
zrange key 0 -1 表示所有 返回指定集合中所有value
Redis 在 2.8.9 版本添加了 HyperLogLog 结构。
Redis HyperLogLog 是用来做基数统计的算法,HyperLogLog 的优点是,在输入元素的数量或者体积非常非常大时,计算基数所需的空间总是固定 的、并且是很小的
在 Redis 里面,每个 HyperLogLog 键只需要花费 12 KB 内存,就可以计算接近 2^64 个不同元素的基 数。这和计算基数时,元素越多耗费内存就越多的集合形成鲜明对比。
PFADD 2017_03_06:taibai ‘yes’ ‘yes’ ‘yes’ ‘yes’ ‘no’
PFCOUNT 2017_03_06:taibai 统计有多少不同的值
1.PFADD 2017_09_08:taibai uuid9 uuid10 uu11
2.PFMERGE 2016_03_06:taibai 2017_09_08:taibai 合并
注意:本质还是字符串 ,有容错率,官方数据是0.81%
setbit taibai 500000 0
getbit taibai 500000
bitcount taibai
Bitmap本质是string,是一串连续的2进制数字(0或1),每一位所在的位置为偏移(offset)。
string(Bitmap)最大长度是512 MB,所以它们可以表示2 ^ 32=4294967296个不同的位。
通俗来讲,缓存粒度问题就是我们在使用缓存时,是将所有数据缓存还是缓存部分数据?
数据类型 | 通用性 | 空间占用(内存空间+网络码率) | 代码维护 |
---|---|---|---|
全部数据 | 高 | 大 | 简单 |
部分数据 | 低 | 小 | 较为复杂 |
缓存粒度问题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很多无用空间的浪费,可能会造成网络带宽的浪费,可能会造成代码通用性较差等情况,必须学会综合数据通用性、空间占用比、代码维护性 三点评估取舍因素权衡使用。
缓存穿透是指查询一个一定不存在的数据,由于缓存不命中,并且出于容错考虑, 如果从存储层查不到数据则不写入缓存,这将导致这个不存在的数据每次请求都要到存储层去查询,失去了缓存的意义。
1.业务代码自身问题
2.恶意攻击。爬虫等等
对底层数据源压力过大,有些底层数据源不具备高并发性。 例如mysql一般来说单台能够扛1000-QPS就已经很不错了
1.缓存空对象
public class NullValueResultDO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6550539547145486005L;
}
public class UserManager {
UserDAO userDAO;
LocalCache localCache;
public UserDO getUser(String userNick) {
Object object = localCache.get(userNick);
if(object != null) {
if(object instanceof NullValueResultDO) {
return null;
}
return (UserDO)object;
} else {
User user = userDAO.getUser(userNick);
if(user != null) {
localCache.put(userNick,user);
} else {
localCache.put(userNick, new NullValueResultDO());
}
return user;
}
}
}
2.布隆过滤器
缓存击穿是指缓存中没有但数据库中有的数据(一般是缓存时间到期),这时由于并发用户特别多,同时读缓存没读到数据,又同时去数据库去取数据,引起数据库压力瞬间增大,造成过大压力
我们知道,使用缓存,如果获取不到,才会去数据库里获取。但是如果是热点 key,访问量非常的大,数据库在重建缓存的时候,会出现很多线程同时重建的情况。因为高并发导致的大量热点的 key 在重建还没完成的时候,不断被重建缓存的过程,由于大量线程都去做重建缓存工作,导致服务器拖慢的情况。
第一次获取缓存的时候,加一个锁,然后查询数据库,接着是重建缓存。这个时候,另外一个请求又过来获取缓存,发现有个锁,这个时候就去等待,之后都是一次等待的过程,直到重建完成以后,锁解除后再次获取缓存命中。
public String getKey(String key){
String value = redis.get(key);
if(value == null){
String mutexKey = "mutex:key:"+key; //设置互斥锁的key
if(redis.set(mutexKey,"1","ex 180","nx")){ //给这个key上一把锁,ex表示只有一个线程能执行,过期时间为180秒
value = db.get(key);
redis.set(key,value);
redis.delete(mutexKety);
}else{
// 其他的线程休息100毫秒后重试
Thread.sleep(100);
getKey(key);
}
}
return value;
}
互斥锁的优点是思路非常简单,具有一致性,但是互斥锁也有一定的问题,就是大量线程在等待的问题。存在死锁的可能性。
缓存雪崩是指机器宕机或在我们设置缓存时采用了相同的过期时间,导致缓存在某一时刻同时失效,请求全部转发到DB,DB瞬时压力过重雪崩。
1:在缓存失效后,通过加锁或者队列来控制读数据库写缓存的线程数量。比如对某个key只允许一个线程查询数据和写缓存,其他线程等待。
2:做二级缓存,A1为原始缓存,A2为拷贝缓存,A1失效时,可以访问A2,A1缓存失效时间设置为短期,A2设置为长期
3:不同的key,设置不同的过期时间,让缓存失效的时间点尽量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