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到上学习了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家王立铭教授的《给忙碌者的抑郁症医学课》,结合自己日常咨询、接触的抑郁症患者,写点学习体会。
课程的结构是什么是抑郁症、哪些原因引起的,如何治疗。
传递的信息是:对于这种疾病,看清它的面目,积极接受治疗,对未来怀抱信心。
1.一种情绪、一种病
据统计,全世界已有3.5亿人被抑郁症所困扰,每个人在一生中患上一次抑郁症的比例超过10%。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在某个阶段,都有可能会有抑郁情绪。工作冲突、亲人去世、意外伤害,都有可能导致抑郁情绪产生。抑郁,作为情绪的一种,是和众多正负性情绪一起,成为我们感知外界、认识自己、保护自我的一个工具。
抑郁情绪是一种情绪;抑郁症,是一种病。
抑郁情绪可以自我调节,抑郁症就得看医生。
抑郁症是一种特殊的病,没有伤口、没有流血、能吃能喝,能走能动,很多时候,得抑郁症的人自我压抑,漠视;他人也可能以“矫情、“脆弱”、“性格缺陷”视之。在农村,很多时候还被看作“脏病”,休学在家的孩子,被亲人、被村里人当作神经病,唾弃而远之,得不到任何关心。
我接触过一个女孩子,是从小留守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而且爷爷奶奶比较重男轻女,对她都没有好言好语。我偶尔的几次接触,她都会主动和我打招呼,微笑和我说话,语言逻辑都没有问题,我没有感到她的不正常,哪怕是她休学在家的时候。后来听到她几度休学,几次自杀,不到18岁就离开了。其实她身边没有人真正理解过她。在文化程度不高的环境里,她们真的很难。其实,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有他们很难的地方。
从抑郁情绪到抑郁症的诊断,2013年删除了“居丧排除”的条款,意思是说亲人去世2月内的抑郁情绪,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不认定是抑郁症。删除后,只要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都采取同样的治疗方案。
抑郁症的诊断,一般采用美国的DSM-5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的ICD-11标准。如果一个人出现持续抑郁情绪,丧失兴趣和快感,持续2周以上,还出现一系列诸如消瘦、失眠、疲劳、注意力衰退、感觉自己毫无价值、企图自杀,在临床上可以诊断为抑郁症。
我们日常的咨询中一般会采用SDS自评量表,通过学生自测和叙事咨询结合,进行初步排查,如果症状比较突出,就转介给医生诊断。
前段日子有个学生忧心忡忡过来,说自己抑郁了。后来通过量表,得到的数据,她长长舒了一口气:原来我是正常的呀!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自己吓自己。但这种主动求助的行为,很有用,值得所有人学习。
关于抑郁症的诊断,王立铭教授说:抑郁症的判断和医生的判断直接相关,也和患者的自评相关,和文化背景相关,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理解存在差异性。所以会存在遗漏、误诊情况。有一份2009年的数据表明,诊断正确率50%左右。
但是,正视起自己的心理健康,是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
2.抑郁症的产生:两种框架
谈到抑郁症是如何产生的,王立铭教授从“认知模式框架”和“社会关系框架”进行讨论。
认知模式:就是我们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模式。
比如行走沙漠的人,手里还有半壶水,一种人认为:完蛋了,只有半壶水。另一个人可能认为:哇,还有半壶水耶,真好!
抑郁症的认知模式总结为“三无”:无价值、无助、无望。在现状中认为自己毫无用处、对行为的尝试认为毫无积极结果、对未来觉得不可能改变。
1967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塞利格曼和迈尔,通过小狗电击实验,找到这种消极认知模式的原因:习得性无助。
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敏感地带”,一个人觉得轻而易举的事情,可能对另一个人来说就是难以承受、难以逃避的宿命。
对于有10多年留守生活的我来讲,以前我也会经常习得性无助,感觉所有事情一个人扛,不知道可以寻求帮助,有些很隐形的内在的自我限制。学习了心理学之后,每天都在觉察和改变,这个成长的过程,一点一点地进步,认知改变是一件细腻而持久的修炼。
社会关系模型:每个人是复杂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每个人的特征其实是这个社会网络塑造的。当习惯的生活方式巨变,或遭遇虐待、凌辱、陌生环境等挑战,就可能导致社会关系扭曲。
同样用小白鼠的实验,研究了社会关系挫败模型,同样也得出了人际关系疗法(IPT),通过改变被扭曲的社会关系,帮助抑郁症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
3.抑郁症产生的物质基础:三种策略
从大脑结构、神经信号、神经环路等神经科学框架解释抑郁症,获得了对抑郁症的深入了解。
大脑结构:科学家利用核磁共振等脑成像技术,对比分析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的大脑,发现了不少结构性的区别,其中有五个区域有变大或变小的数据,可以催生出一些治疗抑郁症的方法。王立铭教授指出,平时我们谈论海马区、杏仁核、前额叶皮层,似乎是在联系解释学习记忆、情绪处理、分析决策等行为,但实际上,这些大脑区域,可能包含着几种、几十种完全不同的神经细胞,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功能。所以,“抑郁症和杏仁核、前额叶皮层有关”,这样的结论很粗糙。
神经信号:从神经信号的层面解释抑郁症,这个有点专业。大概是说神经细胞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号,一个神经细胞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会被另一个神经细胞捕捉到,形成了互相传递。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意外发现了“异烟酰异丙肼”这种药物,会让抑郁患者出现快感、吃得好、睡得香、情绪高涨,状况得到好转。但由于副作用比较大,就禁止了。但科学家发现这种药物会使“血清素”升高,而血清素和情绪功能有关。于是,得出结论:血清素太少,会得抑郁症。1987年上市得百忧解,就是专门针对血清素系统设计。
神经环路:2000年发现的“氯胺酮”,其实就是K粉,虽然是毒品,明令禁止。但对于严重的抑郁患者有立杆见影的效果。科学家根据这个继续研究,“NMDA受体”过度激活,谷氨酸信号活动的变化,可能就是抑郁症的原因。所以,市场上就开始研发这种药物。
以上三种策略,虽然有正确性,但信息量都还是比较有限。抑郁症的研究非常广阔。
4.负性情绪在进化中的四个作用
抑郁情绪是一种暂时的、轻度的、可能自我恢复的低落情绪状态,几乎每个人能身上都出现。作为可能发展成凶险的抑郁症的负性情绪,但是在人类漫长进化的历程中,依然没有被淘汰,为什么?
速度优势:在判断是井绳还是蛇的过程中,恐惧情绪直接让你跑开,避开危险。这种直接激活杏仁核引起的恐惧,比你分析后再做出反应,速度上减少几百毫秒,也是一种安全的选择。
协调作用:人们面对复杂的进化环境,遇到各种冲突,如遇到交配对象、还是满足辘辘饥肠这种矛盾的时候,这里需要情绪的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朝着一个方向行动起来。
警示作用:恐惧等负性情绪再进化过程中,让我们保持了警觉,所以它一直存在。
自我保护功能:比如猴群的争抢交配机会,勇者胜,弱者淘汰。弱者如果沮丧、抑郁、恐惧,可以选择离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5.内因和外因
内因,基因变异:抑郁症和遗传相关。DNA 在复制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科学家也找到了一些相关的基因变异。但仍不断地在研究,获得新的突破,但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外因,现代生活方式:现代人类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太过特殊,让抑郁情绪则会个正常功能被过于频繁和错误的使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它发生异常的可能性。
其中有一组数据:出生于1945年之后的人,相对于1945年以前的人,抑郁症发病率高出了10倍。
社会迅速变革、生活方式的变化、价值观冲突等等,都可能引发人们的情绪适应过程发生困难。除了情绪的直接单纯地反应,我们还有太多需要用理智去缓冲。比如网络诈骗,什么养猪场,一不小心以为是真爱,原来就是一头待宰的大白猪。
我们要比以往更快地调节情绪,在不同场合之间切换,这是一个新的挑战。
李子柒的简单田园风为什么刮起来?因为向往传统生活方式里的质朴与单纯。
6.抑郁治疗的5种方法
一是心理治疗。对于轻度和中度抑郁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人际关系疗法,会有一定的效果。其中认知行为疗法就是找出认知模式问题,改变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比较积极的认知,从而用认知改变行为。人际关系疗法是从社会关系入手,改变这些社会关系,或者改变患者对这些关系的态度,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缺陷是: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可能无能为力;心理治疗的成本非常高。
前景是:心理疗法和药物疗法结合起来,可能会产生1+1>2的效果;未来AI技术来替代心理医生,机器人代替心理医生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Woebot公司,就已经开发了专注于认知行为疗法的微软小冰。
二是血清素模型:提升血清素水平的药物治疗。比如常用的百忧解。
缺陷是:药物“挑”患者,大概30%的患者,根本对这些药物都没有反应。而且药物起作用得二三个月以后,有可能用药后的初级阶段更严重;而且几种药使用、调换下来,估计得一两年时间;血清素模型还是比较粗放,需要精细化研究。
前景是:发挥药物遗传学的作用。找出遗传变异,运用药物遗传学预测工具,协助医生开药。未来“精准医学”核心不是生物学,而是大数据科学。
三是谷氨酸模型:氯胺酮是一种合法的麻醉剂,低剂量注射对抗抑郁也有良好的效果。但也是一种毒品,俗称K粉。
缺陷是:副作用比较明显,严重影响人脑功能;从公共安全的角度,必须管制;商业推广的难度。
前景是:“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监管法规所允许;强生公司生产了“S-氯胺酮”正式上市,药品市场关于专利使用的一个渠道。
四是电休克疗法:听起来有点恐怖,但现在会有更安全更舒适更开明的方式接受治疗,也是重度抑郁症的标准疗法之一。
缺陷是:可能会出现短时间的认知功能问题,如记忆力下降、或者有些记忆被永久性抹去了。
前景是:技术的改进,如太阳穴到太阳穴的电流,改成太阳穴到眉骨的电流,避开人脑认知记忆的区域,对记忆力干扰就变小,让电流范围更精确,如DBS技术;不用电,用磁场,比如TMS技术。
五是正念冥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佛教,其实更聚焦一下,可以看作是改变大脑工作方式的训练方法就可以。
把自己的思维和身体分开,让思维观察身体的状态。
整个过程用ABC概括:A是Aware,觉察,B是Bing with,全然接受当下的状态;C是choice,选择,动用理智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状态。
正念冥想和认知疗法相结合,正念认知疗法MBCT。
虽然看起来不是那么精确的科学数据得出的方法,但是正念冥想从身体和大脑两个层面进行作用,而且有确凿的物质基础。
也许未来,情绪管理会和阅读、写作、运动、饮食一样,成为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
碎片机:此刻,坐在温暖的空调间里,抬头往窗外看,是光秃秃的树干,风吹动着枝干不时摇晃。天地很干净,很单纯。学完了课程,很多感慨,比如涉及到太多神经学的理论,给我理解抑郁症打开了脑科学的窗户,还可以慢慢去拓展。而我收获到的是:每天的叙说很值得,是改变认知的过程,用正念来看待周围的各种变迁,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管理的过程,也是终生的课题。
我是丁若木,相信叙事的力量。
坚持叙说365天,坚持跑步36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