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弦”索骥,重启学习困难者的智慧之门 :物理单科学习困难的初中女生辅导案例之启发

所有的学生学习的问题,既不是先天智力造成的,也不是由学生主观意识造成的,本质是源于学生情绪状态不佳、知识体系构建的不完整、没有积极稳定的学习习惯、缺少指导思维加工的系统方法、以及缺乏自我管理与自我规划系统这五个内在因素。

——刘热生《破解高效学习的密码》[ 刘热生(主编)破解高效学习的密码:元认知高效学习五维调控技术【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03(2018.11重印)p.011]

第一次阅读文章《物理单科学习困难的初中女生大脑里究竟缺什么》,马上唤醒了我当年学习初中物理的消极情绪:头晕晕的,心慌慌的,恨不得马上逃离。我当年就是那种看起来聪明,学起来很用功的孩子。老师认为我学习语文、英语等文科很有天赋,数学、物理、化学却一塌糊涂,典型的“缺根弦”。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数理化老师那恨铁不成钢的眼神。

深呼吸,告诉自己,再仔细读读这篇文章,也许能够从根源上了解自己理科学习不好的原因。

第二遍阅读,我的情绪稳定了很多。从这个案例中梳理出基本信息:一位初三女生学习努力,语文、英语等文科学习较好,物理偏科严重。家长和老师着急,想通过背诵和加大练习量提升成绩,收效甚微。通过实验老师的诊断,发现该生认知结构中知识表征方面存在问题,就运用核心固定点知识同化效应改善认知图式的方法与技术,成功解决了这位女生物理单科学习困难的问题。

再读第三遍,推论出以下信息:

辅导前:

1.从女生的语文、英语学习好,推论出这位学生看起来很聪明。

2.从女生的物理学习现状分析,反复背诵物理的定义、定理,加大练习量,推论出这位学生很努力。

3.从结果看,她的物理成绩不好而且怎么努力都没有提高。

换位体验,这个结果令人沮丧。想学好——很努力——学不好——害怕学——逼着学——效果差——更害怕——继续逼——效果更差。被辅导前的她陷入了负向加强循环。

辅导时:

专业老师辅导,看到希望——配合老师诊断,发现问题——解决知识表征障碍,获得积极情绪——强化核心固定点知识,持续体验成功。

通过这样的诊断和帮助,辅导后的她走向了正向加强循环,彻底解决了物理偏科问题。

此个案诊断出了该女生缺的那根“弦”就是知识结构,然后循着那根“弦”开展系列辅导,为这位看起来是文科型的学生打开了物理学科之门。

案例引发了我两个思考。

思考一:有些看起来聪明的学生为什么成绩不好?

这里的“看起来很聪明”我们可以理解为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或者反应灵敏,或者思维灵活,或者记忆力强,我们就认为那是聪明的表现。成绩的好与不好,不由聪明与否决定,而是一个系统问题,涉及到学生在学习时的情绪状态、知识结构、思维品质、学习习惯、自我管理五大方面。

首先谈情绪问题。如果一个学生喜爱老师,亲其师而信其道,会带着积极的情绪走进课堂。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大脑是放松的,专注力更高,学习效果更好。因为效果好,就会产生学习上的成就感,体会到学习本身带来的乐趣,就进一步增加了她的学习兴趣。孩子的学习由此进入良性循环。反之,如果孩子自持聪明,不愿意听从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产生对立情绪,也就无法专注于学习,成绩当然好不起来。还有一种情绪来自对学科的抗拒。起初可能是因为某一次学科考试受到打击,或者因为学不好被他人嘲笑,或者因为对自我的期望太高,总是达不到目标而沮丧。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焦虑、害怕,最后影响到该学科的正常学习。

其次,知识体系出问题,再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上不去。案例中的女生物理学科遇到的困难就是此类问题。再以语文为例,如果在小学低段,孩子的识字写字没有做到自动化,到中高段就会严重影响阅读和写作:阅读不能做到自动化(边读边思考),影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也会影响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写作文无法做到边想边写,就会影响表达的清晰和流畅。而小学阅读量小面窄,没有相关的知识埋藏,学生读中学就可能出现成绩下滑的现象。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常所说的知识不仅仅指向了描述这个世界是什么或者怎么样的陈述性知识,而且还包含着怎么做的程序性知识和为什么这样做的策略性知识。平时看起来聪明的孩子,也许陈述性知识学得不错,但是缺少程序性知识或者策略性知识,他的整个知识体系是不完备的。

再次,思维品质也会直接影响成绩。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 引自“百度百科”]那些看起来聪明的学生,仅仅是思维的灵活性或者独创性相对较高,而学习成绩好,是需要思维品质的整体性发展。而且,学科不同,思维发展的侧重点也不同。文科侧重于形象思维,理科更侧重于抽象思维。在知识编码的过程中,思维的作用也不同。形象编码有利于下位知识的学习,抽象编码有利于上位知识的学习。双重编码会让学习的效果更好更持久。而那些学生看起来聪明的孩子,可能是在形象思维上有优势,或者在抽象思维上发展得比一般孩子好,但是以此认为他们应该成绩好,是一种偏见。

学习习惯包括显性的行为习惯,如小学重点培养的课前有序准备的习惯,课中认真倾听、独立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作业工整书写的习惯、做完作业认真检查的习惯、在家主动阅读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直接会影响一个孩子的学习效率。上课了,别人已经学习五分钟,那个聪明孩子没有养成整理的习惯,还在到处翻自己的书本文具,长期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学习习惯还包括隐性的学习习惯。每个学科的特点不一样,习惯关注点也不一样。学科内知识点不同,习惯要求也不同。比如数学计算,要养成用草稿的习惯,给大脑装一个扩容器,而应用题要养成读题抓数量关系的习惯等等。再如,学习语文的古诗,学生就要养成看文字想画面的习惯,利用内视觉,看见脑海里的景物有形有色,脑海里的人物有样子、有动作,甚至能启动内听觉,听到人物的说话声。学习习惯需要长期的养成教育,需要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而那些看起来很聪明的孩子,很多时候不愿意花这样的笨功夫,成绩反而好不起来。

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在小学中高段尤其重要。如果说小学低段的侧重点是养习惯,中段的重点应该是育自主。自主做时间的规划与调整,自主安排好学习节奏,自主管理好自己的物品,自主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而这一切的自主,都离不开反省认知。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有了反省认知能力,学会了自我管理,就会把这种能力带到学习的思维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调整。

以笔者为例,本文前面详细描写自己三读案例的过程,其实就是启动反省认知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反省认知,分析出学习这一则案例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哪些困难:到底是自己的情绪出了问题,还没有看明白案例脑子就晕了?还是思维方式不对,无法找出案例中的关键点?还是因为相关的知识有缺陷,无法对案例中的现象与做法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当我不断反思自己学习案例的过程,对于本次毫无头绪的作业突然有了很清晰的想法。如果学生们在做题的过程中,能够带进这样的反省认知,“灵光一闪”的顿悟就会有约而至。这种顿悟跟“看起来聪明”没有直接的关系。

思考二:用功努力仍不见提高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分析案例中的女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她是因为知识结构出了问题,却把力气花在了背诵和做练习上,努力的方向不对,当然事倍功半。

日常教学中,也常见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很努力,很用功,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种用功是看起来很用功。孩子忙着读,忙着写,忙着背诵记忆,忙着积累刷题,就是忘记了一件事:思考。这类孩子用看得见的勤奋掩盖了思维上的懒惰,用行动向外界宣告:成绩不好,要么是功课太难,要么是自己太笨,不是本人不努力。其深层原因是缺少自我反省能力(即元认知能力),不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里,反正用功就对了。这样既能安慰自己,也能逃脱那些对他有期待的人的责备。

还有一种用功是学习者不知道在哪儿使劲,就东挖挖,西挖挖。“掘井九轫不及泉,犹为弃井”。其深层原因是对学科学习规律缺乏认知,知识零散,找不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无法对知识进行深加工,只能靠量的积累来弥补深度的不足,这样做当然不容易达到效果。

看起来聪明成绩不好,或者用功努力仍不见提高的学生,如果能够遇到专业的老师进行诊断、点拨和系统化训练,就如案例中的女生一样,可以幸运地走出学习的困境。

综合以上思考,此案例的学习带给我两点启发:

第一、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自知

要想成为案例中的实验老师那样的学科专业辅导教师,既要有足够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还要有大量的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的知识做背景,更要有强大的反省认知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同时,在工作中和生活中自觉地练习自我觉察力: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觉察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完善过程,觉察自己的思维品质的提升过程,觉察自己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觉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找到对应的策略解决问题……当我足够自知,而后可以知人。知人之时,育人之时。

第二、按“弦”索骥,精准辅导

了解学习困难者背后的困难点。找准学生缺的到底是哪一根“弦”,如果是缺“情绪弦”,就要从情绪调节入手;如果是缺“知识弦”,就要从固着知识点入手;如果是缺“思维弦”,就需要在思维的加工上下功夫;如果是缺“习惯弦”,就得固化他的习惯。整个辅导过程,都要绷紧“元认知”这个弦,培养学生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调节的能力,促进学生的顿悟实现。同时,要有整体观,情绪、知识、思维、习惯是一个完整的学习系统,相互联系,彼此制约。

做老师最幸福的事——找到关键“弦”,重启学习困难者的智慧之门。

你可能感兴趣的:(按“弦”索骥,重启学习困难者的智慧之门 :物理单科学习困难的初中女生辅导案例之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