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的迷思》:何为独立思考

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多次推荐了《教养的迷思》这本书,出于对查理的景仰,也决定把这本书找来看看。从前言开始,就已经完全能理解查理为何对这本书推崇备至。虽然它探讨了一个心理学问题: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发展有何影响,但字里行间,作者都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教养假设”是一条公理,教养假设是什么?就是相信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和性格发展,比如,父母对孩子充满爱心和关注,孩子就会自信、友善;父母乐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平等交流,孩子就会活泼开朗;父母过分严格或苛刻,孩子就会焦虑没耐性;假若父母不能提供一个完整的家庭,就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孩子成年后也过得不好…… 有不少心理学研究和论文都证明了这些说法,而我自己也绝少怀疑这样的论断。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影视作品里,把一个人的性格或心理缺陷归因于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都是很正常的事。

然而,这些所谓“教养假设”真的正确么?作者朱迪斯·哈里斯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要挑战大家司空见惯的规则,可没那么容易,就连朱迪斯自己也曾很多次把教养假设作为结论写进心理教材,传授给一代代学生。也正是因为编写教材,朱迪斯不得不广泛涉猎各种学说和理论,时间一长,有些矛盾就显现出来了。

第一个例子,移民家庭里,小孩和父母的口音往往是不同的。作者观察到一些美国移民家庭,不管父母的英语多么差劲、多么格格不入,小孩子好像都不受影响,不只能说一口地道的英语,在同学群中也并不突兀,看起来完全就是美国小孩。一般都会认为小孩是跟着父母学说话的,但事实恐怕要更复杂些。哪怕是聋哑父母的孩子,也依然能学会正常交流,并不会失去说话的能力。作者很喜欢用语言举例,因为这项能力纯粹是后天习得的,它深受环境影响,同时又能隔绝遗传影响,是个很好的研究对象。

第二个例子,是英国上层社会的教养方式,作者了解到,有钱人家的小孩几乎都与保姆和家庭教师作伴,八岁就被送到寄宿学校,从小到大跟父母相处的时间非常有限,然而,等这些孩子们从贵族学校毕业,却已经做好了成为英国绅士淑女的准备,拥有上层社会的口音和举止,半点儿都不像朝夕相处的老师或保姆。他们是从哪里学到父亲母亲的言行标准呢?

第三个发现,也是最让我叹服的,那就是大量支持教养假设的研究和案例中都没有排除遗传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说不自律、没有认真教育小孩的父母对孩子产生了坏的影响,导致小孩长大后重蹈覆辙,但也可以说成是因为孩子继承了较差的基因,才有了较差的性格和失败的人生。反过来,高素质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更容易成为人生赢家,也许并不是因为他们从小受到父母的优质教育,而是因为遗传了父母的良好基因。要想隔离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但并不是做不到。书中有很多有趣的案例,比如研究被不同家庭收养的同卵双胞胎,或同一家庭收养的多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等等。

要打破人们对教养假设的迷信也许并没那么难,只要多找一些反例,指出一些已有研究中的矛盾或瑕疵就行。但是,假若孩子的人格发展并非由家庭环境决定,那会由什么决定呢?除了基因这个简单的答案,还有没有其他解释呢?为了找出这个答案,就需要更多研究:对比原始部落和现代城市中成长的小孩;对比孩子在家中和学校的行为有何异同;甚至还有一对夫妇为了做实验,把一只大猩猩和他们的小孩一起养育,同等对待……

在研究过很多案例后,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同辈群体对小孩的影响往往是多过家长的。所谓“同辈群体”,就是同学、玩伴,或任何一个孩子自身认可的团体。看过作者的例子再仔细想想,其实何止是小孩,大人的行为和价值观也必定会受到社会中各个同辈群体的影响,哪怕只是一个标签,或无意间划分的团体,都会对人的身份认同产生很大影响。人一旦把自己归为某一类团体,便会自然而然向这类团体的行为方式和思考逻辑靠拢,这个团体可以很大,比如女性、学生、工人,也可以是很小或临时的,比如一个球队或者夏令营中的一个分组。一旦有了团体或一种身份的标签,那么所有人都会迫不及待地给这团体找到一些个性,或规定一些特殊的行为准则,颇有点像宗教教义,而大多数人也都会不自觉地开始遵守这些准则。

在各种育儿专家和社会的压力下,现代的父母们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和期望,很多父母常常会力不从心,生怕自己在养育小孩的过程中有任何失误会导致孩子有性格缺陷或心理疾病。作者在书中告诉父母们,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紧张,做父母的并不需要做到完美,而孩子的挫败也并不意味着父母的失职。不过,这样的论调对大部分父母来说恐怕是喜忧参半,假若作者的看法是对的,那么一方面减轻了家庭教养的压力,另一方面,却大大增加了学区房的压力。从孟母三迁开始,中国人已经认识到成长环境的重要性,大洋彼岸的研究只是又一次证实了这个观点。

正如我在开头提到的,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并不是得知一个观点的正确与否,作者的结论也未必就是真理。更重要的收获,是学到如何通过思考判别真假、如何从数据推出结论。很可惜,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理科生,我在学校中却并未学到这方面的本领,反倒是毕业后,才慢慢领会到一些皮毛。中国的教育里总会认为文科不如理工科那样有“科学性”,其实不然,社会科学的研究也是有一套科学方法的,而读《教育的迷思》,正是了解这种方法的途径之一。

最后,顺道推荐一下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吧,这本书常常是出现在投资理财的书单上,但事实却远远不止于此,这是本满含着人生智慧的书,理财无疑是很重要的,但查理的智慧不仅在于如何赚钱,更在于如何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养的迷思》:何为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