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诗

图书馆,静谧如最初的天籁,只有读书者的呼吸和心跳伴着思想的潮汐在起伏涨落。

随手翻开一本洛夫的诗集,泛黄的纸页散发着浓重的油墨味儿,很久没闻到种穿越而来的味道了,是从蒹葭苍苍的彼岸御风而来,还是从幽长哀怨的雨巷飘渺而出,顺着这咫尺却又遥远的气息溯水而洄。

和很多孩子一样,我的第一本诗集也是《唐诗三百首》。那时候,在我的那个小村子里,读书是一种奢侈,读诗更是一种天方夜谭。但就是我三四岁的时候,在外地当老师爸爸给我买了它——一本注音版的《唐诗三百首》。

白天妈妈在地里干活,晚上就教我读。在读王安石的《梅花》时,我总喜欢把最后一句“为有暗——香来”把“暗”字拉的很长,致使后来家人总拿这件事和我开玩笑。那时也许是小孩子求知的天性,对新事物的好奇,读那些诗永远不会疲倦,一遍又一遍,一首又一首。回想起这段时光,眼前就会出现我的那个小山村,天空的泻下乳白色的光芒,地面砌着一层白玉,远处的山峦隐隐绰绰,在一座小院的土坯房里,昏黄的灯光下,一个孩子晃头晃脑的跟着母亲读诗。这该是一幅多么静谧温馨的画面啊!

后来进了学校,从“一去二三里”开始读诗学识字,接触的诗渐渐多了,但什么也不懂,其实什么也不必懂,老师让你背的你背下来就行。我记得那是教参上出现的最多的一句就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只要是写景的诗都有这一句。读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时,我在想,“花”怎么能像“梦”呢?“雨”怎么成了“愁”呢?一定是诗人弄错了。

小学毕业的时候,盛行互赠明信片,我们就个个成了小诗人,在明信片的留言处慷慨的写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类的话,仿佛真的要分开到很远的天涯去。但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一经离别,就再也无法相遇。经年已久,小学时候的同学会飘散到哪儿呢?

上初中时,我的情商开始复苏。读到冰心的“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感到特别美,就是说不出美在哪里,其实美的感觉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渐渐地喜欢上了诗,偶尔也胡诌几句。

后来上高中的我,天赋的悲情发展到了极致,喜欢那些朦胧诗,婉约词。也能跟着诗人走进诗境,彳亍在悠长雨巷,我的心也变得湿漉漉的;到过康桥的河畔,把梦揉碎在浮藻间;看装饰我的梦的站在楼上看风景的人。思绪一次又一次的跟着诗人“冉冉飞下汀州”。高三的时候也算是读了很多诗吧,但只是为了高考,把那些固定的答案模式强加给每一首诗,哪里真正静下心来品尝过一首诗啊!

从高考完,到进了交大这所工科类院校,哪里还有遐心读诗,彷佛诗成了那些研究文学的文科生的专利。诗伴我走过了很多年,难道就这样随便的把她遗弃了?难道我真的没时间,抛开俗事的聒噪,离开喧嚣,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首诗?

  我不相信洛夫的这句话竟成了我与诗缘分的谶语:一挥鞭,变成了永不回头的山色!

你可能感兴趣的:(怀念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