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春节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个标题都会想到当下适逢疫情,今年的春节,可能很多朋友会响应号召在异乡过节了。然而我回不去的春节,何止疫情期间?

那时候,“快过年了,不要啥子话都乱说”,奶奶这句话总在春节即将来临的每一年准时响起。大约5岁开始,直到十八岁,我的每一个年,都在奶奶的叮嘱中过来。奶奶总习惯在年关将至的一个月前就开始提醒我不要乱说话,因为春节是一个需要讨吉利,乱说话犯忌讳。这让我心中春节的仪式感强到现在也没有丝毫削弱。也是从春节前一个月开始,因为怕犯忌讳,奶奶也会少骂爷爷和我,其实她的骂,也不过只是些念叨。记不起姑姑是什么时候出嫁的,只记得姑姑出嫁后,有一次奶奶回娘家了,家里就剩下我和爷爷,我着实的体会了一把,我是多么需要奶奶的那种念叨。这也许也是为何我现在也那么的爱念叨吧,我在想,有一天会不会有一个人不习惯没有我的念叨。

那时候,每年过年总会经历一件我害怕的事情,那就是杀年猪。那时候,杀年猪也是很有仪式感的。每当看到两条高高的但是窄窄的板凳被稻草捆绑在一起,我就知道有一只猪要遭殃了,而我就会远远地逃离。虽然这总是给我带来恐惧,但我却无比的享受杀完年猪后亲戚们到家里吃饭的热闹,也无比享受这种从腊月开始直至年关期间因为年猪汤亲戚间相互走动的亲近感。

那时候,每年过年总会经历许多件我高兴的事情,但最高兴的,总是家门口鱼塘水被放干,或者是自家稻田水被放干的那一天。因为总是在那时候,队上会有很多人来围观抓鱼,这其中当然有我的身影啦。身为一个女孩子,永远也不明白自己为啥会像男孩子一样喜欢抓鱼,应该说是看抓鱼的过程。很难想象自己小时候,大夏天的不睡午觉,和周围邻居的男孩们一起去鱼塘抓青蛙,钓黄鳝,还自己亲自去掉青蛙的皮,放到土灶头里烧着吃,现在想来却觉得自己有点残忍。

那时候,春节总有一些我无法忘记的味道,它们就是我心中的年味。每年的年三十,爷爷总会把饭桌清理的干干净净,煞有仪式感的摆上他买的福纸外壳。我们不是一个文化世家,也不会有什么笔墨纸砚的专用空间,爷爷便拿出我们小商店也常卖的圆珠笔,开始给祖先们写领条,我是不太懂的,更别说记得爷爷会写些什么内容,只记得有什么故显祖之类的,大概就是某某祖先的称谓,然后是到哪里哪里领多少多少“钱”。爷爷从来不让我碰那些东西的,因为我是女孩子,虽然这个行为有些对女性的歧视,但这却是我唯一能够接受的“歧视”。因为我不认为爷爷的这种行为是迷信,而是出于对祖先们的尊重。爷爷用他那杂乱但毕恭毕敬的态度写完福纸外壳以后,就要把纸钱包进这些外壳里,粘贴好,然后把纸钱在堂屋的一角堆放的像和房子一样,等待请祖先们吃饭的时候,燃烧起来。纸钱燃烧的味道,便是我至今难以忘却的年味之一。这种味道,一年只此一次,也必须要在我说的另外一种味道开始之后。哪另外一种味道是什么呢?记忆中,我们家年三十鞭炮总要在奶奶的一再催促之下,爷爷才完成了他的写作之后,端起整只的年鸡,一块刀头(最好的一块方正的猪肉),燃起香烛钱纸,然后才放响我家的年关鞭炮。鞭炮炸裂后的味道,就是我难以忘却的另一种年味了。至于年鸡和刀头,需要请过天菩萨、地菩萨、灶神,还有管猪圈的菩萨,才会被剁成块、切成片后上桌。关于请菩萨,曾经年少理解为迷信,但是也还是喜欢那样的仪式感的。如今,我更多理解为一种感恩与对来年的美好期望吧。当然,除夕夜,从来不止这两样菜,虽然可能我记事起,改革开放也就10来年吧,但除夕夜的桌子却从来不缺乏鸡鸭鱼肉,这得益于邓爷爷的改革开放政策,也得益于我幸福的拥有勤劳的爷爷奶奶。不过众多的美味里,我至今怀念的是那炖年鸡的粉条,这,应该我记忆中的第三种年味。

应该是在奶奶67岁那年,我离开这些年味。前年一直没提爸爸妈妈,是因为我留守了十三年。留守了十三年后,我有了记忆中和爸爸妈妈一起过年的味道。在那里,新疆伊宁,我们总是在年关前,开着自己的三轮车辗转于伊宁市的菜市场和超市,购买各种年货。那个时候,年货种类已极大的丰富,鸡鸭鱼肉、水果,各种零食,我们都会买一点。我曾经总结,在新疆呆过的7年,吃过了前面18年没吃过的所有零食。我喜欢,喜欢和爸爸,弟弟一起在城里买年货的感觉,不过我也忘不了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候,姑姑未出嫁前,年三十带我到县上买新年衣服的感觉。现在想来,幸福其实总是围绕着我的。新疆的年,多了一天的油炸点心的味道。虽然我们没有新疆维吾尔族、回族等其他民族的炸点心手艺,但那时候弟弟还小,父母总是怕我们这两个当孩子的眼馋隔壁邻居家的点心,我们都会在和邻居同一天做油炸的麻花,有时候还会炸一些爸爸外出捞的小鱼。和邻居同一天当然不是为了攀比,只是为了一起热闹。打工在外的人,邻居便是亲人,何况能够有幸居住在隔壁。其实,麻花等面食几乎没入过我的心,但是和爸爸妈妈、弟弟,还有邻居一起热闹的搓麻花的场景,却让我这辈子也忘记不了。不过,那个麻花的形状我就不敢恭维了。还有一种味道,就是猪蹄炖花生,说实话,我是从小不爱吃猪肉的,特别是炖猪肉,但我就是喜欢,喜欢爸爸妈妈对春节的重视感。其实父母经常会为孩子留一些他们觉得好的东西,当然可能不是所有都是孩子喜欢的,但是请你们相信,孩子一定记住了你们的心意,也一定喜欢你们给的爱。

如今,爷爷走了,奶奶老了,我已成家将近7年。这个家,少了许多的仪式感。这个家,清明、端午、中秋等等都是不过的。春节,大抵也就是随大流的过一过吧。他们的桌上,大抵就摆几样菜吧,觉得反正平时也都吃的,何必那么隆重。他们的春节,也还是想骂就骂的,有什么好忌讳的言语。他们给祖先的福纸,也是要提前烧的,不然年三十家里烟雾缭绕的,感觉总是不爽。至今让我记得的也就是初一天给祖先们上坟,仪式感倒是比较足的,比我娘家的热闹和重视的许多。我想改变些什么,或者说找到些娘家过年的感觉。不过,在还有公公婆婆在的情况下,或者说在他们一家的大环境下,我一个人可以改变什么呢?我只能说,我希望尽可能的给自己的孩子留下一点年味在心里,在记忆里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回不去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