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三月•西江情

依稀记得那年三月下旬,广州的天气微凉、多云无雨,一个催人出行踏春的时节。

西江其实是我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词,因为我大学校区所在的城市就有一条西江,边上有一座楼,名为阅江楼,是纪念当年叶挺革命的地方,而在这个城市有一座学校曾经名为西江大学。

道此西江非彼西江,此番出行的西江是苗族聚集在贵州黔东南自治区的一个小地方。少数民族在我的心里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习俗总是那么吸引我前去探索。

在经过21个小时的火车到达贵阳时,迎接我的不是风和日丽而是漂泊大雨,脑海里突然冒起李商隐的《春夜喜雨》,然而现实中并非像诗中所描述的润物细无声,看着眼前阻挡去路的大雨,站在车站里的我内心彷徨又无措,但是想想老人经常说的“春雨一滴贵如油!”眼前又好似豁然开朗般明亮。

当车站的汽车一路摇摇晃晃、翻山越岭,绕过一座又一座的大山,沿着翻腾清晰可见底的溪水,路过一栋又一栋的少数民族民居,终于将我送到西江苗寨的时候,我有种自己穿越了的即视感。

入目即是一个木质高大威武的寨门,一个青石铺成的带着民族特色的小型广场,一群穿着民族服装吹着芦笙跳着舞欢迎来客的苗族同胞,一张摆着一坛白酒几个瓷碗的案几,还有一位蓄满白须守着寨门的长者。

起初曾经看过进寨之前要先喝下苗族姑娘敬上的自酿米酒,还在为自己的酒量隐隐担心,后来才发现喝酒是属于自愿的,并没有强制性。顺利进入寨门之后,同样是一条青石铺成的石路,山的两旁全部都是满满的吊脚楼,也俗称客栈。

不得不说,一进西江苗寨便是满目来客,作为女孩子独自出行最担忧的莫过于人身安全,抱着对于外界的一个警惕心,我对周围的人并没有交付多少的真心,而在西江停留一天一夜之后,事实也证明我所谓的担心和防备都是多余的,苗寨里的居民的朴实和热情温暖了我包裹着一层防护膜的内心。     

我入住的客栈主人原先是属于这个寨子里的老师,在他的旧屋里有着他这些年来办客栈留下的各种痕迹,屋子里的墙上贴满各种照片和车票,还有住客留下的纪念语,在主屋还有李老师自己雕刻的木雕和写下的人生戒言,其中有一条“人是一颗钉子”的戒语我至今尚未能理解,他说等以后的人生体会就懂!那一个晚上我们谈了很多,包括后来我写在我毕业论文里面的农业生态旅游模式的土地侵占问题。当晚在我说要吃这里特色的酸汤鱼,希望他们能帮我买回来,而老师的儿媳妇,如今的客栈当家人,直接上市场给我买了最新鲜的鱼回来煮,配上自家种的菜和米酒,而最后就只收下我买鱼的钱,其他的说什么都不要。

很多人说苗寨最有特色的不过于登高而望,所以到达苗寨的那天下午时分我便登上鼓藏头家的山顶,瞭望整个寨子的时候我以为登高眺望莫过于此吧,而实际上真正带给我震撼的却是当晚上万家灯火齐亮而游客穿梭其中,我却伫立在客栈半山的观景台里望着他们,他们成了我眼中的那一幅画,而我也成为他们眼中的风景。

隔天为了看日出我起了个大早,穿上厚外套便出门了,经过余秋雨先生题写“西江千户苗寨,以美丽回答一切”的石碑、经过寨子里的风雨桥,一路兜兜转转走到了生态梯田所在的地方,当我穿着运动鞋被一条4、5米小溪挡住去路的时候,溪边正在洗菜的一位少数民族阿姨非常热情的提出要背我走过去,当我听到这个提议的时候我十分惊讶也十分不好意思,我告诉她告诉我怎么绕过去就好,阿姨却动作迅速的背起我就走,边走边说“太远了,没事!”过去之后,我连连向她表示感谢,而她只是摆摆手笑呵呵地又返回去洗菜。过后一路登上梯田去,正在播苗种秧的人都会很友好的跟我打招呼,仿佛认识已久的老友一般,当我站在梯田上方看着太阳升起照耀而来的光芒时,我觉得西江苗族同胞给予的友好热情就像这柔和的阳光一样,温暖得我至今都难以忘怀。

三月,春暖花开,一场旅行,我想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路途中的美丽风景,更是来自西江苗族同胞真心对我付出的情谊,也让我懂得旅行的另一个意义,那就是旅途中所遇到的能让你有所付出有所收获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年三月•西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