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诗仙”李白,大家都不陌生,他那豪迈洒脱的性格、精妙绝伦的诗词更是为无数人津津乐道。
想当年李白因为受到政治牵连而入狱,一时间建功立业的理想灰飞烟灭,豪情万丈的李白也以为自己的人生即将就此画上句号。
谁知道后来他却在被流放的途中等来了大赦天下的机会,逃过一劫。虽然此时的李白已经58岁,但是他还有一腔热血。被释放之后,他快马加鞭地赶到岳阳与亲朋好友相聚。
我们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就是他在这个时候创作的,也是他所有作品当中的代表作之一。当时他的叔叔李晔惨遭贬职,准备前往岭南偏远地区赴任;自己的好朋友贾至也遭贬官,赋闲在家。
三个人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同病相怜”的人生经历也让他们之间有了更多话题。因此,三个人决定相约去洞庭湖游玩,一起赏景散心,喝酒赋诗。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唐代: 李白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写下这首《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三年之后,李白与世长辞,然而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李白依然拥有着一个热血沸腾的灵魂。
极目远望,因为眼前的君山挡住了自己的视线,所以李白说要将君山铲平,让湘江之水滚滚东流。就如同他自己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这些曲折一样,他也希望自己可以克服任何艰难险阻。
我们都知道,李白生平最好饮酒。当他遇到自己难以逾越的人生障碍之时,他也希望借美酒来消除忧愁。洞庭湖畔的秋景让人流连忘返,而李白更希望在这洞庭湖上一醉方休,将所有烦忧抛诸脑后。
其实李白当时一共写了三首诗词,只不过另外两首并没有第三首这么为人熟知。
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
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
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
在第一首诗中,李白将自己和叔父李晔比作阮咸和阮籍。作为“竹林七贤”中的代表人物,阮籍和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等人一起饮酒作诗,逃避世俗争端,快意人生,成为很多文人心中的精神典范。
李白也用阮咸和阮籍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虽然人生不顺,但是依然乐观豁达。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呢?李白的选择是借酒消愁,虽然他曾经说“举杯消愁愁更愁”,但是美酒依然是他最重视的知己。
三个人泛舟湖上,一起划动船桨,披着月色缓缓归去。湖面上有白鸥在翩翩起舞,争相在他们的宴席上空盘旋纷飞。第二首诗用寥寥数语勾勒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美景,意境开阔,动静结合,浑然天成。
这三首诗看似没有很强的关联性,实际上有一个非常紧密的逻辑关系,那就是李白内心的忧愁。这条情感线索贯穿始终,无论是开怀畅饮还是大声吟诗,都是李白排遣愁绪的一种方式。
李白用自己奇特瑰丽的想象、超凡脱俗的笔法为我们向我们展示了他最真实的精神世界,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读懂李白呢?
我经常看到有的文章里面说李白寄情山水,无心仕途,一生都在游山玩水当中度过,其实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
为什么呢?因为李白年轻的时候就曾任职翰林供奉,后来又被唐玄宗钦点为文学侍从,自己的才华得到短暂的重视。可是在不久之后,李白就逐渐沉迷于歌舞美酒之中。
是李白忘记了自己追求吗?我认为不是的,只是他在皇权重压之下毫无挣扎的余地,他即使拥有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也终究逃不过权力的束缚。另一方面,当时的李白也受到不少人嫉妒,甚至因为别人进谗言而被迫自己申请离开皇城。
李白的进与退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妥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他心中有着更为远大的抱负,我不赞同他的志趣就在山水之间的这种观点。因为即使在安史之乱爆发,天下动荡的时候他还选择去永王手下当了一个幕僚。
直到他即将去世、已经62岁的时候,李白还在请求从军担任幕僚,希望能够“一割之用”,可惜在不久之后因为奔波劳碌、疾病缠身抱憾而死。对于李白,我们心中永远怀揣着无限敬意,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用心去触摸他那些温暖豪迈的经典!
您赞同我的观点吗?欢迎留言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