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余韵》:明代中叶说唱版的“清明上河图”

众所周知,《清明上河图》是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是传世十大名画之一。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张择端描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还有牛、骡、驴等牲畜和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建筑,直观生动地展现了了东京汴梁的繁华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这幅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和历史研究上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然而,您可知道,在明代有一部说唱版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图不是用画笔画的,而是一位叫陈铎的文人写出来的。这副”清明上河图“是一本散曲集,名字叫《滑稽余韵》。该集用北曲小令写成,共有136首,每首描写一个行业。

这136首散曲把明朝中期的店铺酒肆,三教九流,各行各业都写了进来,构成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社会风俗画,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民俗风情,是研究明朝中期社会风俗极其难得的材料。与张择端绘画版的《清明上河图》相比,陈铎的“清明上河图“可以用曲子唱出来,堪称是“明朝说唱版的清明上河图”。

陈铎,字大声,号秋碧,江苏人,世袭指挥使,却痴迷词曲,时人称其为”乐王”。作为皇家的守卫部队首领,陈铎本是一个武将,然而他却风流倜谠,经史子集无一不通,工诗词,善谱曲,通音律,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

在这部《滑稽余韵》中,作者运用朴素而略显滑稽的口语化语言,向人们展示了明朝中期的市井生活:三教九流,贩夫走卒,三百六十五行的劳动者在这部散曲里都成了主角,唱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之歌。尤其是对行业的描绘上,更是令人称道。

其中提及的行业有:厨子、锯匠、篾匠、镟匠、木匠、机匠、铁匠、修脚、园户、猎户、酒坊、灶户、盔帽儿、染网巾、织边儿、织凉帽、打炭基、弹棉花、墨铺、扇铺、纸马铺、茶食铺、颜料铺、鞍辔铺、胭脂铺、盒担铺、绒线铺等靠一技之长谋生的手工业者和行业,还有道士、和尚、尼姑、庙祝、命士、打谈、川戏、媒人、相面、巫师、牙人、烧丹、开赌等被作者深恶痛绝的社会寄生者

陈铎虽然出身名门大族,但是对于普通劳动人民,他是充满同情的。他在《滑稽余韵》中,运用生动朴实形象幽默的语言描绘了各行各业人们劳动的真实情况,如写挑夫终年辛苦,到头来却“少柴没米”,瓦匠“弄泥浆直到老,数十年用尽辛苦”,纺织工通宵劳动,“出一身馊酸汗,熬一盏油干,闭一回瞌睡眼”等等,细致入微!

除了细致刻画劳动者工作的辛苦外,作者还用“调侃”式的语言写出了行业劳动者生活的无奈和身份的卑微:例如灶户“全家住水邦,遍体如乌炭,被商人错认烧窑汉”的尴尬,挑担的“担头上讨了些儿利,酒房中买了一回醉”的无奈,赶脚的“一根荆棍手拿着,辇驴骡乱跑”卑微,收荒的“丝丝绺绺单图贱,家家火火都收遍”的凄凉等等,极富表现力。

当然,在各行各业中,除了靠体力和技艺辛苦工作的普通劳动者外,也有一些社会寄生分子,作者对他们是充满讽刺和挖苦的。例如写里长”小词讼三钟薄酒,大官司一个猪头“的贪婪和愚蠢,写巫师”手敲破鼓,口降邪神。福鸡敬酒嗯一顿,努嘴胖唇“的丑态,写相面者”指鹿为马,随心所判“的混账行径等等,真是入木三分,一针见血!

总之,这部《滑稽余韵》就像一部明代社会风俗画卷,真实地反应了明中期的社会风貌和市井生活,是极其难得的史料;此外,他用散曲的形式来描写社会生活,刻画人物形象,直击世俗人性,语言生动朴实幽默形象,又具有极大的文学艺术价值;

相比于绘画版的《清明上河图》,这部《滑稽余韵》用文字的形式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憎恶和同情,可说可唱,更加形象生动。它不愧为”明代中叶说唱版的清明上河图“

你可能感兴趣的:(《滑稽余韵》:明代中叶说唱版的“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