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希萌
前几日,我看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涌的一篇文章,这让我受益匪浅,对于学习、认知、思维、读书、写作、演讲、启蒙教育、未来、理想等问题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
这篇文章其实是写给初入法学院大门的所有学生的一封信。信的名字为《写给十八岁的法学少年卡尔》,虽然隔着书本,但是能看的出来在信的背后,这位来信人一定是付出了百分之百的精力来对待这件事的,对于给十八岁的少年写信是如此,对于学习和研究法学更是如此。
整封信里,我看到的是这位老学者、老教授对于法学后辈的无限期望和谆谆教诲。当他在写这封信的时候,他通过想象如果自己重回十八岁,他会如何度过大学生活。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读起这封信来才会觉得非常亲切,没有距离感。
教授称法学少年为“卡尔”,这是因为作者在十八岁的时候,她的英语老师要求每个人都有一个英文名字,而那会儿,作者刚读完《卡尔·马克思传》,所以,作者就以“卡尔”自称了。
因为卡尔是教授的初恋,尽管后来,他又爱上了很多人,但卡尔在他心中的地位是永远不会变的。他仍旧喜欢卡尔,所以,在写这封信的时候,就姑且这样称呼读者了。
这本书中收集了很多作者的来信,但是这封信在我看来最特别。首先,它的篇幅最长,足足占了11页,22面,从此可见这位老教授的认真态度,以及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知道的一切都分享出来的决心;其次,这封信所涉及的内容最全面,一个法学院的学生可能在未来学习生活中面临的所有问题和要学习的东西都囊括其中了;再次,它的内容非常人性化,并且很有温度,其中作者举出了大量国外历史上优秀的法学家如何学习做研究的例子,读完之后很受启发,也会让你产生一种马上就去那么做的愿望和决心;最后,这位老教授所说的每一方面内容都是可操作的,我们读完这封信之后,可以马上行动起来,一步一步地走向优秀法律人的殿堂。
我能想象,在那个夜幕降临的晚上,王教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和期望写下了这封给所有小卡尔的信的。他希望通过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告诉他的这些小卡尔:我犯过的错希望你能避免,我很晚才接触到的经典书籍你能早点阅读,我希望你能做一个真正的潜龙而非浮帆,我希望你能有广阔的视野而非只是一个井底之蛙。这就是他对年轻一辈人的真切期盼。
老教授是一位非常喜欢阅读人物传记的一个人。因为人物专辑可以让你在人生遇到困境而不知所措的时候帮你解决问题,你的大部分问题,那些名人也都经历过,你现在不需要绞尽脑汁地去想,而可以直接从这些名人身上找答案。
作者说:“我喜欢传记中的故事和细节,它们像浓浓的血浆一样,输入我的血管中,在精神世界中,成为我的朋友,成为无形的参照系,影响了我的日常思维甚至人生决策。有他们的陪伴,我仿佛是生活在一个广阔的时空中。”
作者说,他很为有些学生感到惋惜,在正该发奋图强的时候,很多入学新生手里捧着的是《大学生守则》,他们会一边看一边在笔记本上摘抄,那股专注认真的劲儿真的很让人感动,但如果他们知道把手里的书换成《亚当·斯密传》或者《卡多佐传》的话,未来,他们肯定会比自己本来的样子更优秀。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需要在少年时对未来有些遐想,你可以思考未来你的各种可能性。有一个哲学老头,海德格尔说:“人的存在的本质是向死而生,”其实,我们真的不应该这样,而要活得像诗一般的存在。我们可以对未来有无限的遐想。有思考有遐想,你的人生才会是积极正向的,否则你不过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生活,真的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老教授告诉我们,他研究法学的方法其实是来自思辨哲学。他告诫我们,年轻一代的法学学生们,一定要去看看哲学。作者对于哲学的启蒙书籍其实是来自高中时代读过的一本人物传记《黑格尔小传》,认识了“辩证法之父”、“马克思的前辈”黑格尔之后,他就被书中那些哲学思辨的词儿吸引了。
从1986年到1996年,作者从黑格尔阅读到了霍菲尔德,时间跨越了十年。从那以后,作者对概念的分析和对本质的直观,都变得越来越容易。作者说,对大学生来说,大学一年级,就是启蒙的阶段。可能在中学时代,你总是在应试教育中苦苦挣扎而无法自拔,但是到了大学,你最需要的就是来一场思想启蒙,让自己脱胎换骨。
这里,作者拿了很多著名法学家的例子来说明。英国著名的法学家洛克,他在自己的中学教育中就已经开始脱胎换骨了。中学时代的洛克,每天早晨5点起床,净身沐浴,然后祷告;6点至8点,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语法,用拉丁文写命题作文,读西塞罗、列维、荷马、色诺芬尼的作品。下午就进行互译练习,将韵文议成散文,将散文议成韵文,或者将拉丁文议成希腊文,将希腊文议成拉丁文。正是这些在中学时代的古典训练和写作训练,才是他后来变成了一位大师级的人物。
同洛克一样的人还有斯密、卡多佐等人。他们最后能在法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就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早期的训练,使他们有了法学研究的扎实功底。所以,我们不仅要读这样名家的经典著作,还要放眼世界,读各种西方经典,你的视野不仅仅是局限法律,还要关注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学科的知识。这是法律人修炼很重要的一方面。
信中有这样一句话,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你千万不能成为法学院的猪,一定要成为一只狼,自己捕食猎物,图书馆就是你的地盘。你还要发现具有狼的气质的同学,与他们结下友谊,寻找不把你们当猪饲养的老师。”
这句话,说得特别形象。在大学,出现老师一言堂的情况也是比较常见的。那么我们如何判断一个老师是优秀的老师,这主要有两个标准:第一,看他是否具有教学的技艺,能在短短四十五分钟内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崭新的学术殿堂;第二,概念为王,逻辑为王,看他是否能给出清晰的概念和逻辑体系。真正的大学,不在于大楼,也不在于大师,而在于是谁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你的心灵。
在法学院的学习,你需要习惯一点,自学。习惯阅读经典原著,习惯深度学习,习惯专注学习,习惯高强度学习,这些都是每一个法学院的学生成为一名优秀法律人的必经之途。其实,你要问作者,法学大师是怎样炼成的?答案很简单,就是练功。
什么叫练功?每天阅读法学经典著作,这是练功;每天背诵一段法学经典,这是练功;每天读经典判例,这是练功;每天提笔写几页读书心得或评论,这是练功;每天做一页法学经典著作的中英文互译,这是练功;每天听一段法庭英语辩论,并且听写,这是练功。练功就是法律人的信仰,而法学大师,就是这么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