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需求是生活永恒的主题,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表面上还是在服装、零食、玩具及文具等方面有所需求,实质上需求却在悄然变化。
很多人都说青春期阶段的孩子触碰不得。这时的孩子不是沉默不语,就是简单粗暴的大喊、胁迫沟通。爸爸妈妈对于孩子提出来的需求,要么一味的满足、要么全盘的否定,而想跟孩子更好、更融洽的沟通,简直个成了天方夜谭。
在一次家庭亲子沟通中,孩子在吃午饭时提出周末想与同学去外面玩,但又说道估计家长们不会同意。
妈妈提出:这个要求可以在饭后交流,孩子高兴的同意了,因为她理解到吃饭是一天中最放松的时间,个人的事情在家庭交流中是可以先搁置的。
初中的女儿学会了延迟满足和体验,这是十几岁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需要学习的。很多孩子急需要知道结果、急需要满足自己的需求,往往也会成为亲子交流的导火索。
家长也很快到了问题解决和分析上,用讲事实摆道理的思路去让孩子理解。
在下午的时间里,妈妈和女儿罗列出在这件事情的交流内容:
01
这次对话我希望实现什么目标?
实现不压制、平等的对话氛围
让孩子理解家庭收支的限度
让孩子讲述社交困惑
02
这次对话后我希望为对方实现什么目标?
让孩子了解社交金钱尺度
让孩子了解社交正常和非正常的范围和尺度
03
这次对话我希望我们的关系实现什么目标?
相互真诚交流,不急不躁,不吼不闹
04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该怎么做?
寻找恰当的沟通时间,不是饭桌推诿争吵,而影响家庭其他成员心理感受。
不提前预设结果。比如孩子会说的我这个请求、会不同意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一个不期待成功的预设会让结果打折扣。
不让孩子感觉一方的强势。比如说这事情我不管,你妈妈说了算。任何的沟通都有结果,不管后面的期待会让孩子感觉父母爱和关心度不一致。而在家庭教育中,不轻易做后退方,让孩子理解父母是共同参与,步调一致。
不让孩子利用情绪要挟得到想要的结果。成为惯性后孩子就手上有了这把好刀,一到难切的瓜都会用上。
下午,买了孩子爱吃的糖葫芦,跟孩子交流想达到的目标。非常出乎意料的是,孩子很清晰社交的非正常后果,也真诚的给妈妈看了她认为的社会人,梳理了一遍自己的交往对象和向往社会交往模式。
对待社会人的好奇但不盲目、了解但不盲从,让我对13岁的孩子刮目相看。
而对于金钱的使用、计算也很有规划性,考虑父母实际经济条件和感受。如果不是孩子说,都没发现孩子没有在周一提出买零食得到金钱,而为了周末和同学的聚会而把周一开销取消。能够合理规划并遵照之行的孩子,是一个能为自己人生负责的孩子。
作为一名妈妈,是孩子让我们成长。原来好多自己的预计坏的后果,只是自己假设,孩子不独立思考而已。而孩子也在用她的方式去模拟社会交流运行,去碰壁、去感受,去慢慢成长。
我是懂心理的高级整理师,懂整理的心理咨询师,温情细致涵容解答你所困惑的整理技巧和内在心理动机,想看更多内容,别忘了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