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

本书观点:帝制中国的弊病是以道德代替法律。不是依靠法律和权利去管制和惩罚,而是劝导人们,青年人要尊敬老年人,女人要服从男人,文盲要追随读书识字的人。

1587年表面上看去似乎四海升平,无事可记,但实际上明朝已走到尽头,皇帝,首府,官员,思想家,无论怎样,已不能改变结局。

本书介绍了几个代表性人物,通过他们的经历为我们展现了社会的状况。

1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9岁不到便即位,张居正任首辅,最开始,他很信任张居正,学习儒家学说,后来由于想立自己心爱的郑妃之子为太子而遭到文官反对,便开始长时间消极对待早朝,后来由于张居正用强硬手段改革对文官施以极大压力,死后遭到弹劾,抄家时发现其受贿很多,自己最信任的人发生这样的事对万历皇帝也是很大的打击。

2张居正、申时行

两任首辅,申时行与张居正亲近受其提携,不过也因此在张居正死后被文官参奏,申时行因形势所迫当上首辅,他更像一个和事佬。

3海瑞、戚继光

海瑞是古怪的模范,戚继光是孤独的将领,海瑞极其廉洁,认为多于俸禄的一针一线都属于受贿,他还提议将纸张周围的留白省去,他在百姓心中的伟大形象与在文官集团里的古怪形象形成强大的对比,受到文官的挤压,后来,皇帝只给他一个虚职,他死后,文官集团甚至觉得松了口气。

在当时文官势力强大,武官不受重视的情况下,戚继光有张居正的支持及自己带兵打仗的才能,结局还算可以。(而且他看清并适应了当时的政治,把军事技术当作必要的辅助。)

4李贽

李贽是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及他那个时代的人所遇到的困难是当时政府的施政方针和个人行动完全凭道德指导,且标准僵化,保守,肤浅,简单。李贽遵守儒家宗旨,但追求个性和行动的自由,但他期盼的自由,只是知识分子不受习俗限制的自由,他一半唯物一半唯心,他抨击传统的虚伪的伦理道德,而正是这些维系王朝的安全,所以后来他被审判为“惑世诬民”。他依附文官生活,后又出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万历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