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例:小感

      下午,偶学到头条一教育链接,“大单元主题教学”的课例一小剪影,很有触动。

    “大单元主题教学”在于对课标、教材的整体把握,单元整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小学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在进行某个主题单元教学前,首先需要理清《课标》在本学段、本册、本单元的要求,并在进行主题单元的设计中有层次的去设计教学,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整体把握准课标,对于单元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效果的达成,起到一个定向的作用。教材是经过精心选编,便于有层次进行教学的文质俱美的范文,教材的安排往往反映了编者一定的意图,所以在进行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前,对于教材的整体把握有利于教师很好的领悟编者的意图,更好的进行设计,实施有效教学。

      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和略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些课文有的写了无私的母爱,有的写了深沉的父爱,还有的写了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的方式,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课文对故事中的场景、人物言行举止中的细节都有具体的描述,学生通过品读交流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可以更深入的把握内容,更细致的体会蕴含在其中的人物情感。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是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感受和看法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同时,注意表达的内容和方式。

      针对单元主题和教学要点,我们可以从这样几点进行整体把握:

一、整体解读,确定指向素养发展的单元目标。

1、了解教材:

      课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篇精读课文:17课《慈母情深》18课《父爱之舟》1篇略读课文:19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小练笔2个:《慈母情深》课后题《鼻子一酸的经历》,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的第三题《成长中的“第一次”》;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

      习作:《我想对您说》。

2、对教材提问

      (1)场景和细节的品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为什么要安排在五年级呢?

      情感的体会可以说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要求。从中年级到高年级,教材的安排是从体会直接抒发的情感到体会寄托在人事景物中的情感,这是一个大致的脉络。我们可以从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单元导语页的语文要素里面就能感受到这点。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乡下人家》、《天窗》。文章的感情是通过关键词直接抒发的,所以去体会他的情感,只要找到关键词,就能够获取内容。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的”。比如:老舍的《猫》,丰子恺的《白鹅》等。这些课文思想情感的表达,是比较直接的,作家用它的笔已经把他的情思明确地表达了出来。

        到了五年级上册以后,情感的体会有三次,他们情感的体会有各自的角度。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比如:郭沫若的《白鹭》、冯骥才的《珍珠年》等,都是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陆游的古诗《示儿》,都是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比如: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吴冠中的《父爱之舟》,引导学生通过品读交流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可以更深入地把握内容,更细致地体会蕴含在其中的人物情感。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是让学生运用五年级上册学过并已经掌握的体会感情的方法,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深入文本去体会感情。所以学生情感体会的梯度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是一样一步步的深入提升。

    (2)文学作品以情动人,需要我们在阅读中更深入和细致的理解。

      在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面,高年级越来越走向含蓄,五年级上册,关注场面、细节蕴含的感情,五年级下册,是体会内心感情。心情、品质,比较多的是从语言文字表面所获取的,而只有人物的内心,文章没有直接表达的,是需要学生用心地去揣摩。所以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是开始走向语言文字内在的更加深刻、含蓄的那一面。

    (3)教材的课后题、交流平台、语文园地等,都指向对场景和细节的理解和运用。

      “语文园地”中可以用来感受作者写法的题目较多(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感受结尾的特点等),我们可以在体会两篇精读课文中场景、细节蕴含的情感时,引导学生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感受文章结尾的特点,不仅要引导学生联系全文的内容,还要关注结尾与文章题目、主旨等方面的关系。

    (4)除了阅读目标还有表达目标——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用恰当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

      观点要明确: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选材要恰当:材料和观点要有一致性,材料的来源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身边人的事,也可以是从电视、书报等传播媒介中看到听到的材料。同时要求学生要有对象意识,和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时,表达时注意使用恰当的措辞、语气等。

二、整合资源,构建基于言语实践的任务框架。

    (1)统整多方资源,通盘考虑,引导学生多向联结,发展系统思维。

    (2)将“词句段运用”的第2题,前置到课文的学习中。

    (3)将“词句段运用”的小练笔,前置到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后加以练习。

      结合这三点,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设计了“父母之爱主题活动”:

        第1个任务链——感受父母之爱。主要是课文的学习,在课文中品读场景和细节中的情感。

      比如:在《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这两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把“词句段运用”的第2题“读下面的两段话,想象画面,说说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进行文本学习的一个前置,通过品读场景和细节中的情感,感受父母之爱。

    设计环节:

    合作学习建议:

      1、自主选择一个场景读一读。

      2、关注场景中人、物、景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中的情感。

      3、小组交流,准备汇报。

      生汇报:

      场景一:初到工厂;场景2:寻找母亲;

      场景3:向母亲要钱  场景4:母亲给钱

细节:

      人:龟裂的手指  揉  高兴  极其瘦弱的脊背    疲惫的眼睛  凑 ……

    物:皱皱的毛票    褐色的口罩

    景:潮湿颓败  蒸笼    酷暑炎热    阴暗  震耳欲聋  压抑

      第2个任务链——说说父母之爱。可以将“口语交际”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学习相结合。

      在学习略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可以结合导语,渗透口语交际的第1个目标——“你是怎么对待以上事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让学生对父母不同的爱的方式发表看法,从而提高围绕观点选取材料的能力和讨论时的应对能力。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导语:默读课文,想想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巴迪长大后,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如何看待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关注点在哪?父亲、母亲的看法是什么?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分别是什么?带给“我”的感受分别是什么?父母不同的评价对作者的成长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什么?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言之有理即可。这时我们顺势引出“口语交际”——父母之爱,结合具体的事例,以三位父母对孩子爱的不同方式引入话题,真实的评价事例中父母的做法,客观地看待父母之爱,还能够从自身出发,谈谈自己遇到类似经历时的做法。

      落实“说”的交际要点时,不仅能够围绕话题“父母之爱”发表自己的观点,还能够用恰当的材料来支持。首先所选的材料要和自己的观点一致,具有说服力;其次提醒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遇到这种情况的具体做法。落实“听”的交际要点时,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的回应。如果想法接近,可以先表示认同,以微笑、点头、眼神赞许等方式回应,再继续补充;如果观点不同,也要尊重对方,友好回应,不明白的地方及时提问,注意使用恰当的语气。

      第3个任务链——写写父母之爱。将“小练笔”和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与习作相结合。

      《慈母情深》题目本身已经在告诉我们慈母深情,我们可以通过题目就能感受到文本的情感。母亲的情感一定是含蓄的,不是那种直接、张扬在外的,她的深情隐藏在她细微的语言和动作中,是需要学生去寻找的。文章的结尾,如果说是交代事情的结果,用句号就可以了,此处为什么要用省略号?学生联系了文章的主旨,就会发现第1本长篇小说对我有了更多的意义,省略号蕴含着对母亲意味深长,难以言尽的感情。结合课后“小练笔”,提示学生回顾生活中令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运用课文中通过场景、细节表达情感的方法,写出身边发生的最真实、最感动、最委屈、最难过的事情,作为写作的参考素材。

      吴冠中的《父爱之舟》,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的平实、浅易,很简单,所展现的都是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正因为他的语言文字这样浅易,所以,每一个人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心灵和情感,就特别容易跟作者靠近。他所选用的事例特别的常见。比如:“父爱的深情无非就表现在喝碗热豆腐,糊一个万花筒,然后给我缝缝补补”这样的普通的场景,普通的细节中,但是越是这样一种普通的场景,越能够触动我们相似的生活体验。所以当我们看到作家写到这样的内容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也是给写作一个提示——写作贵在真挚的情感、朴实的文笔。这样方法的学习也可以与习作相结合。

      3个任务链最终呈现的学习成果:首先学会对场景的划分,对场景、细节的体会;其次会选择恰当的材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最后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三、转变方式,开展导向深度学习的实践活动。

1、以终为始的长程式学习。

    (1)在学习起点预见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2)在学期初就定下“品读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情感”。

    (3)课文虽然不同,但不变的是对场景中人、景、物描写的关注,这个学习支架也是我们全程学习都要使用的。

2、纵向深入的结构化学习。

    (1)围绕核心目标,遵循“感知——实践——迁移”的路径展开纵向深入的结构化学习。

    (2)由一个场景的共学,到放手自学其他三个场景。

    (3)结合课文内容,从“人、景、物”三方面来体会情感。

3、凸显主题的协作式学习。

      抓场景、抓细节,悟情感(分组讨论,实践练习,相互沟通,快速使用。)

四、以评促学,设计基于目标导向的情境测试。

      评价是教学的组成部分,是检测教学质量的手段,根本目的在于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让新课标、新课程真正落地生根。

      以评促学,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学习方向,提炼学习方法,促进自我检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巧用评价表从分享、表达、观察、倾听、思考等方面,由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学习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这种以具体内容并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堂实时评价,真正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教学和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两个重要环节,相辅相成。评价既对教学的效果进行监测,也与教学过程相互交融,从而促进与保证学生的发展。通过学习评价确保课程实施的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总喜欢在文章的最后写下自己的喜欢:每一个人,都是在一次次新的感悟中,由幼稚无知变得成熟懂事,这就是成长。让自己做生活的有心人,捕捉触动心灵的瞬间,随时记录下自己成长的足迹。请记住,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从此只顾乘风破浪,风雨兼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文例: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