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么做才算是“好好跟孩子说话”?

1

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性

儿童心理学研究主要包括认知发展社会/情绪发展两个方面,认知发展涵盖了儿童如何思考、学习和分析。社会/情绪发展涵盖了儿童如何发展关系、自我意识和情绪控制能力。社会和情绪的健康发展与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而语言是一种用来组织认知行为的心理工具(维果茨基)。因此语言的发展是儿童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

一个人不仅可以用符号来和另一个人交流,而且可以在自己的脑袋里和自己对话。语言使我们可以思考我们所知道的、所计划的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改变我们的理解。因此语言对心理发展有着变革性的影响。

变革性的影响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语言使得儿童可以反思自己的理解。即儿童可以通过探索自己的想法,反思自己的认知过程,这被称为“元认知”。儿童还可以用语言去探索自己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即他们可以用语言进行“自我调节”。能够用语言充分梳理一种令人苦恼的情绪反应或一件造成了意外结果的事情,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还有助于避免意外事件的再次发生。

2

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语言输入的都很重要。

儿童的大脑是个学习机器,要有足够的输入,大脑才能有效学习。关于幼儿的研究显示,他们每天能听到超过5000个词。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高收入家庭的儿童平均每小时能听到487个词,而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平均每小时只能听到178个词。研究人员推算,到4岁时,高收入家庭的儿童已经听到了4400万个词,而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只听到了1200万个词。语法(关于语言结构的知识)和语音(关于字词发音的知识)的最佳发展取决于大脑是否接受了足够多的语言输入。因此语言的数量很重要。

与此同时,与幼儿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的质量也同样重要。有些研究发现,对儿童说的超过60%的话都是“空洞的语言”,例如“不可以”“停下来”“慢一点”“别去那儿”“小心点”等。显然,这种语句在和幼儿的日常互动中是必要的。但是研究显示,如果儿童的环境中有很多这类“限制性的语言”,那么这对后期的认知、社会和学业发展都是有负面影响的。有效的照料者会使用语言去支持并协助儿童的活动。例如,一个儿童可能正拿着根棍子搅动水坑。照料者与其说“停下来,你会弄湿的!”,倒不如说“你是在用棍子搅动水坑吗?看你弄出的圆圈。你可以让圆圈按另一个方向转圈吗?是的,做得很好!”这样的反应会将儿童关注的焦点扩大为一个“学习环境”。

3

多频率高质量语言输入的基础:共情关注和适时回应

“适时回应”指的就是立即回应儿童的提议并关注儿童所关注的事情。当儿童的提议能获得“支持性的结果”时,他们便能够有效地学习。共情关注要求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等到时机成熟,再去和孩子谈论。换句话说,孩子关注什么,父母就关注什么,并及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总之,父母需要将孩子当作是有思想的个体来对待,要有“将心比心”的态度,关注孩子所关注的,并适时回应。

4

多频率高质量语言输入的方法

------将孩子关注的焦点扩大为一个“学习环境”

父母留意到孩子的关注焦点后,需要寻找恰当的时机,用语言去支持并协助儿童活动。将孩子关注的焦点扩大为一个“学习环境”。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

1、绕图书做互动

简单的养育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尽管对于巩固生活常规是很重要的,但是并不会非常复杂。每天带着孩子和图书互动会很自然地引入更复杂的语言,为认知发展提供大量的刺激。就算是一同看书里的图片并讨论,都会使孩子学会使用更复杂的语法形式并学到新鲜的概念。例如:亲子阅读时,正准备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这一本绘本,当孩子被封面上的毛毛虫所吸引时,我们就可以将它扩大为一个“学习环境”。

“宝贝,你看到了什么?”

“一只毛毛虫”

“是什么样的毛毛虫呢?”

“很大的毛毛虫”

“很大,然后呢?”

“然后,是绿色的。”

“哦,很大的绿色的毛毛虫。妈妈还看到了,它的脸是红色的呢”。红色的脸上还长着什么?”

“绿色的眼睛”

“绿色的眼睛外面还有什么?”

“还有黄色的眶。”

“是的,毛毛虫绿色的眼睛外面还有黄色的眶。瞧,它眼睛上面还有一对触角呢!触角是什么颜色的呢?是长长的还是短短的呢?”

“触角是紫色的,长长的。”

“你看,毛毛虫身体下面有什么?”

“它有脚。”

“对耶,它还有脚。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4,5,6。哇哦,它一共有6只脚。”

。。。。。。

最后我们可以把孩子刚刚讲出来的所有词汇和形容,用自己的话串成完整的句子。

“哇哦,好棒喔!你刚刚说你看到了一只好大的毛毛中。这只毛毛虫呢,有绿色的身体,红色的脸上长着一双绿色的眼睛,眼睛外面还有一个黄色的眶呢。它还有两个紫色的长长的触角。它长长的身体上还长着1,2,3,4,5,6六只脚。这真是一只很特别的毛毛虫呀!”

2、围绕当下发生的真实事件的自然对话和讨论

(1)对日常生活事件和场景等进行平行描述。即一边做事,一边描述出正在做的事情或看到的情景。

例如,教孩子刷牙时,父母可以这样说:

“到刷牙时间了,我们谁先来?”

“找到你的牙刷。你的牙刷是蓝色的,爸爸的是紫色的。”

“现在我们要把牙膏挤到牙刷上。”

“来,一点点地挤。干得真棒!”

“好,现在开始刷牙了,开始刷吧,从上到下。还要刷刷舌头”。

(2)对高度情绪化场景进行讨论,如讨论感受和争吵的原因,使孩子能逐渐理解观点、欲望和他人的意图,促进社会理解的发展。孩子需要有机会提出问题、用论据来争辩,以及思考为什么他人会有某种行为。这能够提高孩子对自己内在的心理状态、感受和行为的理解。当到达一个情绪爆发点的时候,进行关于心理状态的对话,能够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想法以及别人的想法。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有更好的“读心术”,会有高情商的表现。

例如,孩子跟兄弟姐妹或是朋友吵架了,如果这些争论之后在家庭中得以讨论,并识别出其中的心理原因(“他不高兴是因为你拿走了他最喜欢的杯子”“当你那么做的时候,小朋友很高兴”)孩子便会学到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及心理状态。

3、非现实的交流

脱离语境的语言”即用语言来描述当下没看见或未曾体验的事物。这是一种非现实的交流。这是孩子智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它要求说话人具有高级的思维、信息处理能力和回应能力。这种高阶能力的养成,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父母可以使用双方都熟悉的词语进行“脱离语境的语言”训练。

(1)和孩子玩假装游戏

假装会启动“思维中的符号”。一个物体在假装游戏中存在,并不是因为它原本是什么,而是因为它在这个游戏中象征了什么。一根棍子可能变成一匹马,在思维中这根棍子就是一匹马。父母在跟孩子玩假装游戏时,成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人会引导游戏,使其变成“一个积极体验社会角色和关系的微观世界”。这不仅有助于社会发展,而且有助于认知发展。

(2)回忆过往。比如和孩子聊聊一起做过某事的经历、孩子喜欢的玩具、以前认识的小伙伴等等。

父母可以通过一系列具体的问题向孩子提问过去的事件。(“我们去了哪里?我们见了谁?还有谁和我们在一起?”)同时还需要就孩子提供的信息进行阐述。如回忆去动物园的经历,不能反复问一个问题而不加阐述(“你看到了哪些动物?还有呢?还有呢?)而要延伸孩子给出的信息并加以评价。(”对的,狮子的笼子是什么样的?你记不记得我们看到了老虎?”)

5

注意事项

(1)语言的拓展和延伸话题。父母以拓展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完整他们的表达,在他们现有的词汇水平上进行更复杂、更深层次的对话。如果你希望孩子能说出有逻辑、结构复杂的句子,他首先必须经常听到这样的语言。同时多多地延伸话题,让他们说得更多,更有质量。

(2)多问开放式问题,而非限定式问题,以利于谈话的展开。“这是什么?”“球的颜色是什么?”“牛怎么说?”等询问定义、类别的疑问句,对谈话的轮替以及孩子词汇的积累没有益处。同样的,能用简单的“是”“否”作答的疑问句也存在这个问题。孩子只需要在脑海里搜寻那个熟悉的词语即可,不需要花额外力气。开放式问题则能够完美地实现“轮流谈话”的目的。家长只需抛出“怎么办”“为什么”“如何”等问题,就足以让孩子在思维的世界里天马行空,独立思考,最终逐渐地学会解决问题。

(3)耐心地等待,轮流谈话。为了让“你来我往”的亲子互动成功展开,关键在于父母必须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应,在孩子回答时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们来搜寻回应的词语。对孩子来说,与父母和看护人进行语言上的你来我往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要素。社会互动才有利于开发孩子的大脑。

(4)少使用代词。例如,在花园里散步时看到楼房边有一棵树,我们最好不要说“那里有一棵树。”而要说“楼房旁边有一棵高高的树”。

总之,儿童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者。如果儿童早期在家庭、幼儿园和学校体验到的学习环境是温暖的、适时回应的并且有丰富的语言输入,那么这个年轻的大脑将会有最好的机会来获得最佳的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母怎么做才算是“好好跟孩子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