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乡曲

越是远离你的事物,你就越想亲近它们。我们很难顺其自然,不过人生就是由一连串的矛盾组成的啊!

我远离了故乡,我就越渴望回到故乡。虽然住惯了城里,可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总还是想念故乡的小河,想念故乡的山峦,想念故乡的雾岚和云彩……偶尔逛菜市场,看见农妇摆在地上起了心的青菜,或是带着泥巴的新笋,甚至一只捆绑住双腿的老母鸡都能唤醒我回到家乡的梦靥。

可是,故乡已经回不去了。不是故乡拒绝了我,是我找不到故乡那令人魂牵梦绕的曲调了!父母都还健在,可是他们在城里陪读,他们也远离了故土,匆匆赶回家做的年夜饭都是超市里买的净菜,哪有家乡的味道?房子是新的,可是常年不住,院子中间都起了青苔,日常的柔软生活显得僵硬而无意义。回到故乡,只是一种节日的仪式!

记得去年此时回老家过年,当车进入了故乡的领地,我的心情蓦然欢悦起来,手脚也欢舞起来,整个身心被一种温暖包裹着。进了院里,大门贴了红红的对联,父亲坐在院子里,膝下放一火篮,脸无表情,眼睛望着远山,若有所思,若有无思的样子。一入冬,父亲就是这幅姿态,就像坐禅一样。你不和他搭讪,他也没有话语跟你说,好像两者之间隔了一层膜。母亲在厨房里烧饭,锅很大,菜很少,菜无精打采地在锅底打着转。父母进城陪读,家乡的土地逐渐荒芜,熟悉的田地也远离我们。我抬头望着村庄附近的山峦,长满了灌木和巴茅草,许多田地都还给了大地,找不到了主人。水泥钢筋侵略了故乡的角角落落,现代的、城市的事物慢慢吞噬了村落。

我们成了故乡的陌生人。社会上有个说法:现在的小孩能说出祖父的名字,却说不出曾祖父的名字了。遗忘的快速,感情的缺失,不禁让人心头一紧!家的观念淡薄了,家族的观念更是淡薄,许多村庄在沦陷,也在消亡!

《归去的路各有不同》中写道:我生活在武汉,而它是父亲梦中归来的城市。父亲24岁离开武汉,支援建设大西北,90%和他同样命运的外地人,一生的梦想和追求,都是回到自己的故乡。后来,父亲终于如愿回到了武汉,全身表现出一种终于归来的满足。可是,多少年的大西北的生活习惯完全不能适应武汉人端着热干面边走边吃,电梯里弥漫着的芝麻酱与汗液的混合味道令父亲作呕不止……喜欢一个人,不一定与他生活在一起,喜欢一座村庄或是城市,不一定非要生活于其间。其实,原文的主题并不是在此,而是我们从文字背后解读出来的另外一种思想,故乡在变,人在变,故乡不再是心中想要的那个故乡。因为,故乡,我们已经回不去了!

山水有情,默默地承载着时事的变迁,热闹和清冷皆静默无语。父亲说,过年时村里倒是热闹,爆竹声不绝于耳,可是邻居少有走动,大年初一也少有串门互相祝福,钱多了,情淡了。要是平常,偌大的村庄只住着两百来老人,年轻的在外打工,幼小的在城里读书,村里常住的没有什么人,遇上农忙,整个村子是空荡荡的,少有人气!

我羡慕《望乡曲》的作者,家乡有“嘎嘎嘎”上前抢食的鸭子,有趴在门槛看门的老黄狗,有驮着犁耙的老牛,有青青的袅袅炊烟,有软绵绵的陈腐落叶。晚上,还能美美的睡一觉,做一个浪漫的梦!作者离家多年回到故乡,村子里的乡亲把车子围了个水泄不通。晚奶奶递过搪瓷缸说,水是好东西,润润喉活络活络全身。五伯把锄头、扁担、镰刀、梨、耙一字摆开,笑着说,天暖和了,人也攒足了劲……这些乡亲们的感情多么饱满,生活是多么地美好!

“到不了的地方是远方,回不去的地方是故乡!”在很多时候即使身在故乡,你也找不到你真正的故乡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望乡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