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病的解法:化浊,和胃,软肝,行气,疏肝,活血,滋肝··

慢性肝病病程较长,病机错综复杂,很难以一方一法取效,必须谨守病机,治疗上顺应、恢复肝脏生理特性,截断逆转肝脏病理性改变,多法并用方可取效。

化浊解毒法

传统观点认为,病毒性肝炎属温病范畴,毒邪存在已是公认。以毒邪论治病毒性肝炎,谓“以毒攻毒”,常据症舌脉表现,临床应用能改善肝功能,抑制病毒复制,调节免疫,防治肝炎及肝纤维化。病毒性肝炎普遍遵《内经》之旨“湿热相交,民当病瘅”,习张仲景之说“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谨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临床皆以清热利湿为法,然效果不甚显著。

当从浊论治,治疗浊邪有三法: ①芳香化浊法。此类药辛香温通,芳香悦脾,脾运复健,气行湿化浊消。②燥湿化浊法。 ③利湿祛浊法。此三法不可偏废,亦不可偏执一法,三法灵活应用,治湿化浊效若桴鼓。

图片发自App


养肝和胃(脾)法

尽管病毒性肝炎种类繁多,病机各异,并有新旧急慢之分,但木旺易克土,肝病每传脾胃,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所以养肝和胃(脾)成为治肝之常法。益气健脾治肝病,早有古训,张仲景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叶天士又言:“补脾之中必宜疏肝,肝气调达而不致郁而克土,疏肝即所以补脾也”,明示后人既要重视“治肝先实脾”之古训,又要谨记“疏肝即所以补脾”,抓主要矛盾,处理好调肝与和胃(脾)的关系,方可取得较好疗效。

软肝化坚法

肝病积久,气滞、血瘀、湿阻、水停、热结,肝郁脾虚,阴亏血耗,正虚邪恋,肝体失养,萎而变硬,变生臌胀。这时须入络软坚,缓缓消磨,祛邪兼以扶正。当遵《金匮要略》之旨,缓中补虚。

行气法

肝脏喜疏恶郁,肝病必有肝气郁滞,肝失疏泄,随之全身各脏腑气机升降出入失去平衡,滞于上焦胸膈则胸闷,滞于中焦脾胃肠则腹胀,滞于下焦小腹则满闷不适,继则血瘀、湿阻、水停、热结。

图片发自App


疏肝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疏令气调”,《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记载“木郁达之”即指此而言。肝郁为病之始。李佃贵常根据肝郁之轻重缓急,把疏肝解郁分为两法: ①疏泄法。适用于肝郁轻症。②通泻法。任应秋讲“肝气盛的,还得用泻法”即指此。

活血通络法

血瘀之因,约略有四:一曰气滞血瘀;二曰因热致瘀,目前已公认疫毒蕴伏血分是病毒性肝炎的基本原因。《医林改错》:“疫毒在内烧炼其血,血受烧炼,其血必凝”;三曰因湿致瘀,湿热是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基础,水湿内蕴阻于脉络,血脉不通而为瘀。四曰因虚致瘀,慢性肝病长期过用苦寒,致中阳不足,最终脾肾阳虚,最终气机失运,血不畅行而致瘀,可以说气滞血瘀贯穿于慢性肝病的全程,所以活血法与行气法一样重要。但活血法一定要“缓中补虚”。

图片发自App


滋补肝肾法

肝病日久,湿热疫毒蕴于血分,久久不除,耗伤阴液,先是肝阴虚,继则肾阴虚,最后肝肾之阴皆亏。乙癸同源,滋肾即所以养肝柔肝。因肝属木,藏血体阴,设若阴亏血少,木失水涵,肝失荣养,势必枯萎变硬,这是慢性肝炎向肝纤维化,肝硬化发展的重要病机。所以以滋养肾阴,柔润肝体,滋水以涵木是防止慢性肝炎向肝硬化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环。

图片发自App


保肝降酶法

虽说中医所论肝与西医所论肝不尽一致,但是慢性肝病患者每每出现肝功能不正常,转氨酶增高的现象,说明肝脏有损害,应从肝脏体阴而用阳考虑,这是肝体受损,应急则治其标,注意保肝降酶。

总之因“浊毒内伏”是始动因子,所以化浊解毒为治因之法。如果患者已出现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则应以软肝化坚为主,化浊解毒和软肝化坚二法均应配合养肝和胃法,助正气祛邪外出,邪去而正自安。若浊毒或肝纤维化、肝硬化不著,可单用养肝和胃法。养肝和胃、化浊解毒、软肝化坚为基本大法,同时需根据患者体质,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分别有所侧重应用行气法、疏肝法、活血法、滋肾法、保肝降酶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慢性肝病的解法:化浊,和胃,软肝,行气,疏肝,活血,滋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