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你一定没干过这样的蠢事:像教孩子学走路一样去教孩子学飞。
但作为家长,你很可能干过(或将来很可能干)这样的蠢事:教刚会说话不久的孩子学算数。
为什么父母不会笨到去教孩子学飞?因为父母知道自己没长翅膀,孩子也没长翅膀,所有的人都没长翅膀,在不借助器材的情况下我们从出生到死都不可能具备“飞”的能力。
但为什么很多父母会去教刚会说话不久的孩子学算数?因为家长觉得教孩子学算数不是和教他/她学说话一样的吗?!孩子有脑袋、有眼睛、有嘴巴、有手指(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用脚指),所有学算数要具备的东西他/她都有,教他/她学算数难道有问题?
问题非常大!通俗地讲,因为刚会说话不久的孩子头脑里还没长出学算术的脑细胞,就像青蛙在蝌蚪阶段还不具备学跳的物质基础一样(没有腿)。
除了“教刚说话的孩子学算数”这种事以外,很多家长经常干无数类似的事情。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家长不知道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大脑)在发育的过程中会经历很多“发展敏感期”。家长经常在孩子某些能力的“发展敏感期”以前超前培养孩子的这方面能力(拔苗助长),同时又不知道很多能力的发展过了某个年龄段后再去培养会非常困难(错失良机)。
每一种可以被定义的“能力”在每个人身上都会经历“发展敏感期”,过了这个时期后就会进入缓慢发展的阶段,这时再去培养这种能力会事倍功半。反之,在“发展敏感期”之前超前培养也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如:我们在跆拳道训练班里看到的都是儿童和青少年,基本看不到中年人,即便能看到中年人也可以肯定他/她是从小学习,而不是零基础的学生。如果中年人零基础学习跆拳道会怎样?即便他/她本身有极高的运动天赋,这辈子也不可能在这项运动上取得哪怕是二流水平的成就!为什么?因为中年人这个年龄早已过了“柔韧性”发展的敏感期,而跆拳道最基本的入门要求就是柔韧性,起码要先把“横叉”、“竖叉”劈开。但中年人已经基本不可能拉开腰跨韧带了。
有些东西错过,就永远错过了,没法补。
下面列出孩子在身体发育阶段几项重要的“发展敏感期”:
绝对力量(蛮力),女孩10-13岁,男孩12-16岁;
速度力量(爆发力),女孩7-14岁;男孩7-16岁;
有氧耐力,女孩9-12岁;男孩(两个增长高峰)10-13,16-17
无氧耐力,女孩9-14,男孩10-20;
柔韧性,12岁以前;
灵敏性,6-13岁
(由于成长环境和个体先天差异,以上数据会有波动。)
有家长咨询过我:想让孩子学游泳,又想让孩子学跆拳道,到底先让他学什么好?知道了孩子生理指标的发展敏感期就很好回答这个问题了:如果两项运动都只是基于“素质教育”的需要,而非走专业化道路,那当然是先学跆拳道。因为错过了柔韧性发展敏感期以后再去发展柔韧性会越来越困难,而柔韧性又是跆拳道最基本的要求,相对来说游泳对柔韧性的要求比跆拳道要低很多,所以可以晚一点学。
如果在“发展敏感期之前”超前培养(拔苗助长)的话会怎样呢?用一个通俗笼统的比喻:会把孩子培养成“盆景”。由于超前培养,过早地“掏空”孩子的发展潜力,导致发展(发育)过早地停滞。这种现象在体育界尤其明显。家长有兴趣可以去各种运动的专业队看一看,有些从小筛选入队的青少年在训练的过程中像玩一样,相对来说很轻松。原因是这些小队员的某些运动指标处在“谨慎训练期”内,过早大强度训练会影响未来的发展潜力。当然,这种训练强度是相对大年龄运动员而言,而不是相对于普通孩子。
和生理指标一样,各种心智指标的发育也有其敏感期,过早培养会适得其反,过晚培养又会错失良机。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的研究成果在这方面非常具有参考价值。大致如下:
感知运动阶段:
出生-2岁。这个阶段儿童以感觉(视、听、嗅、味、触、温度、痛、运动,等感觉系统)探索和认识世界。这个阶段儿童在心理发展上最大的突破就是“可以对无法直接感觉到的物体进行表征。”
这句话有点太专业,意思就是,某个东西即使不在孩子眼前,孩子也知道这个世界有某个东西存在。当然,这个东西必须是孩子以前见过的。比如:孩子玩过一个布娃娃,即使他/她现在没有见到这个布娃娃,他/她也知道家里某个地方有个布娃娃。这种心理能力叫“客体恒常性”(object permanence)。
前运算阶段:
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抽象思维能力还非常弱。父母在孩子的这个阶段教数学会非常崩溃,孩子会更崩溃。所以,一二年级以前的孩子学习数学非常困难是正常现象,不困难倒不正常(智力超常发育),父母一定要非常耐心。
这个阶段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所以,当孩子和父母发生冲突的时候父母最好先思考一下孩子的感受。这个阶段的孩子考虑问题的时候是“片面”的,所以父母也别指望跟他们讲“道理”,你的“道理”他们不懂,你得听听他们的道理是什么。父母听到他们的道理时往往会觉得很好笑(因为很片面)。比如:大盒子里的饼干肯定比小盒子里的多;小狗肯定很喜欢吃糖,所以他/她就去给小狗喂糖吃(因为他/她喜欢吃糖);捉迷藏的时候把脑袋藏在被子里别人肯定就抓不到我了(因为发现头藏在被子里自己就看不见自己了)……
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儿童开始逻辑思维,开始知道现象背后看不见的事物属性。这时候家长可以尝试开始和孩子讲道理。
注意,这里的“道理”指事物之间的联系、关系,而不是教条式的“大道理”。但是父母别期望这个阶段的孩子能理解太深的东西,他们的认知还是建立在直接经验范围之内(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形式运算阶段:
11岁以上。孩子的思维特点开始接近成人,开始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虽然以上研究成果已历经半个多世纪,在年龄数字上可能和现在儿童的实际情况有出入,但它从原理上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对家长仍有实际参考价值。这些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孩子的大脑无论从器质层面上还是意识层面上和成人的都很不一样。培养孩子不要错失良机,更不要拔苗助长。
孩子在学习任何东西(技能)时都必须调用众多特定的身体和心智能力,这些身体和心智能力的发展本身是不协调的。如:学习音乐也需要抽象思维能力。四二拍的节拍特点和四四拍的是什么区别?二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之间是什么关系?high C 在大谱表上的什么位置?中央C加三个全音是哪个音?…… 理解这些问题需要的心智能力显然一般情况下不是7岁以前孩子具备的,但很多孩子在六七岁甚至更早就开始学音乐,虽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诸如节奏、韵律的学习和理解上处在敏感期,但回答以上问题需要的抽象思维还远远没有开始发展,很多孩子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就这样在老师和父母的压力下开始讨厌音乐。很多父母和老师不知道,孩子讨厌的不是音乐,而是音乐里超出了他/她理解和接受范围的东西。
学习其它任何技能都一样,美术、书法、舞蹈、体育……,任何我们能想到的技能都要求众多的身体和心智能力协调工作,可以说没有一项技能只涉及单一的身、心能力。即便像“跑步”这么简单的运动也至少同时需要协调性、有氧耐力、无氧耐力、意志、爆发力、抽象思维(长跑中的战术安排)、空间记忆(越野)……
所以,让孩子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时都要注意,这项技能涉及哪些生理、心理能力,哪些是在发展敏感期,哪些还远没开始发育,充分利用快速发展的身、心能力,谨慎培养还未开始快速发展的身、心能力。不要错失良机,也要避免拔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