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方法》第六章读书笔记

教育是获得幸福的最好机会——马克·凡·都伦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幸福学习法呢?文中提到学生学习存在的两种学习模式;

①溺水模式。盲目奔波型

从痛苦中解脱的强烈愿望

一旦解脱,我们常常会把那种舒适认为幸福。

例:如果把一个人的头按进水里,这个人会痛苦,会挣扎的要出来。如果他在最后一刻离开水面,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拼命地呼吸,接着便是那醉人的解脱感。

②性爱模式,从一开始每一件事都会感觉接近快乐。

一种可以同时得到当下与未来的幸福的模式。

那些美好的时光,无论是阅读、研究、思考还是写作……

反思:回想一下,你记忆中最好的老师都做了什么启发你对学习的兴趣?--(基本是溺水模式)

“心流理论”教导我们如何适当的家庭和学校环境,来帮助其成员平衡当下和长远利益,同时获得快乐的意义。


心流体验

心流:根据契克森米哈伊的说法,就是个体完全地沉浸于体验本身,而体验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和动机。在心流状态中,我们的感觉和体验合二为一,即“行为和觉察融为一体”。

拥有清晰的目标是心流体验的前提。虽然目标有时会有所改变,但我们行进的方向是不能错的。当我们全心全力投入去实现目标,不为任何其他的诱惑所动摇时,我们才能获得心流体验。同时,当下以及未来的益处在这种状态下合二为一:遥远的目标不但不是阻力,反而可以帮助我们感受正在经历的意义。心流体验所带来的是更高层次的幸福,它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变成了“现在的快乐即未来的成果”。

反思:回想一下,你什么时候有过心流体验?

生活失重

塞缪尔·斯迈尔斯在1858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我们应该教给所有的孩子: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感必须依靠自己的付出与努力,而不是借助旁人的帮助”。如果家长帮着孩子逃避问题和挑战,只会导致未来的不幸。“人类最大的贫乏,就是事事顺心如意,无须努力,最终导致希望破灭,再无奋斗之心”。当面临挑战时,孩子其实和大人一样,他们会在成功中找寻意义,并且享受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

挣扎、困难和挑战都是丰富的生活不可或缺的,幸福之路并无捷径。但我们对于他人的困难(尤其是对孩子)通常的反应就是去帮助他们。事实上,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迎接挑战。这听起来似乎不合常理,但我们必须抑制那种自然反应,让孩子们自己学会应对各种困境,茁壮成长。

幸福面前人人平等

我们都拥有承受极大痛苦、极大快乐和其他介于痛苦和快乐之间的情绪的能力。虽然物质状况不同,但每个人都有争取终极财富(幸福)的能力。除了那些极端贫穷和受到政治迫害的人之外,幸福和不幸福其实是很公平的。

在《究竟谁幸福?》(Who is Happy?)一文中,著名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和艾德·迪纳指出,“就获得幸福和生活满意度而言,年轻人和老人、男人和女人、黑人和白人,以及穷人和富人所具备的能力是差不多的”。幸福面前人人平等。

无论收入或社会地位怎样,我们都要“全然地接纳自己”。

反思: 你会以自然心态去接受负面情绪,还是会排斥它们?你是否做到了“全然地接纳自己”?

工作让你更幸福

契克森米哈伊的研究指出,人在12岁时已经可以清楚地将工作和玩耍分开,这是一种伴随我们一生的分辨能力。孩子得到的一个明确信息是,教育就是家庭作业以及努力用功。把完成作业当成工作,很容易会使孩子们厌烦,因为只要是人,都不会喜欢“工作”。这种厌恶在西方社会里根深蒂固,在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佐证。

工作场所应该是一个我们可以感受正面情绪的地方。在《教学的勇气》(The Courage to Teach)一书中,教育家帕克·帕尔默写道,“在一个把痛苦和工作绑在一起的文化里,揭示工作最大的特征其实在于深度的幸福感,这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我们把工作、努力与痛苦绑在一起的恶习,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在学校和工作中获得幸福感。

反思: 你可否把工作和学习的体验看作是一种特权?你是否享受身处其中的感觉?

为了能让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快乐,我们首先得改变自己的观点,改变对工作的偏见。每个人天生都具备对学习的热情,孩子们会不停地发问,不断地去发现周遭的世界。教育者作为帮助孩子追寻自身价值和获得心流体验的人,应该培养孩子求知的热情。他们可以把学习转变成一种迷人而美好的旅程,贯穿于整个生命对幸福的追求之中。


其实,幸福的学习方法就是快乐的学习,我们要学会从一开始每做的一件事都会感觉到接近快乐。书中给出幸福的方法的定义:“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真正快乐的人,能够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你可能感兴趣的:(《幸福的方法》第六章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