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读了这本关于城市和选择的书,定价 42 元,真心推荐!

之前在《第一财经周刊》上看到了作者的专访,感觉有意思。刚好逛书店时遇到,马上购买。

花了一周时间阅读,很爽!在这里分享一下心得:关于城市发展和个人的选择。

书名:大国大城      作者:陆铭      豆瓣评分:8.8  

1.资源是给哥哥还是弟弟?

家里两个孩子,哥哥学习成绩好,弟弟一般。钱只能供一个人上大学,应该给谁?

很明显,为了结果的最优化,肯定是给哥哥。

这会不公平对吧?但没办法啊。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国家。

比如想在一线城市外,再打造一个金融中心,肯定是事倍功半,甚至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效率和平衡总是难以兼具的。

就如同我们设置薪酬,大锅饭是平衡,但难以让人有努力工作的欲望。而一旦告诉你,多劳多得,那么自然动力就上来了。

所以,早期提出了先富带后富,直接从官方角度进行资源倾斜。

2.但是,先富带后富有点难。

哥哥毕业后,在大城市里找到了好工作。按理说,这时候应该支助弟弟了对吧。

这时候,哥哥有苦衷了:我现在压力好大啊,周围都是有车有房的人,手上的钱看起来多,但跟人家比就是九牛一毛。所以,我必须继续进行财富积累,向上攀爬。

人的欲望,随着自己的位置变化,会不断膨胀。

类似的事也经常发生在城市的博弈中。

比如某城想修一座桥,连接隔壁的大城市。但大城市不愿意啊,联通以后,人就往你那流动了,这对我没什么好处。

于是,方案一直搁置。

当然,这也有其他可能性。

3.三种可能性。

第一个是大家长的介入。

哥哥不想帮弟弟,那么老爸站出来了,痛斥他的忘恩负义;老妈也负荷说,你这没良心的断绝母子关系!

于是大儿子最后还是向弟弟伸出了援手。

第二个是协同效应。

大儿子发现,弟弟其实苗子不错,以后来到城市里发展好了,对自己也有帮助。

于是开始帮他找工作,支持事业的上升。

第三个是没有绝对的竞争关系。

这其实是一个比较阴暗的人性基础。一个人发展好了,其实并不会特别希望身边人超过自己。那么帮助他人的前提是,不喜欢对方与自己产生正面竞争。

三种可能性中,第一个类似于国家调控,第二个则类似于城市之间的合作,第三个则是一个隐形的基础。

4.有了支助,弟弟该怎么办?

弟弟在心里埋下了一个愿望,恩,我以后要超过哥哥!

那他该怎么做呢?

学历没哥哥高,在城市的积累没哥哥厚,只能另辟蹊径。

“奥,我的手工能力好!”

于是弟弟拿着哥哥给的钱,开了一家小店,做手工艺店,还真的做了起来。

这里涉及一个概念,叫做比较优势,讲的是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行为。

城市之间也是如此。

比如两座城市都发展金融,其中一个肯定会落后。但如果一个发展旅游,一个发展 IT ,那就不同了。

但是!

目前最麻烦的一件事是:大城市在大多数情况下,各方面的比较优势是优于小城市的。

比如深圳,在互联网、金融、制造业上,都优于大多数二线城市。

这背后,最重要的是三个驱动因素:土地、资本和人。其中,人又是最重要的变量。

5.人为什么会流向大城市?

第一,人喜欢多样性。

我们的需求是多元的,既包括物质上的,比如好看的包包、时髦的数码产品;也包括精神上的,比如孙燕姿的演唱会、开心麻花的话剧。

商家的选址也会考虑到人的因素:在大城市,生产者可以仅仅针对某一个细分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而不用担心没有生意做,比如上海的 SNH48 剧院。

如此,两者互利共赢。

第二,对人专业能力的需求多元。

这个比较好理解,有些专业真的还只能在大城市里找到工作。

第三,人力资本的外部性。

它指的是,一个人的教育水平提高了,不仅可以使得自己的收入上升,还会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相互学习和影响,促进知识的传播和生产——最终,他人的收入也得到了增加。

经常去深圳,会明显感觉到这一点。周末有各种论坛、沙龙,很多大牛乐于分享,其他人乐于学习,相互碰撞,共同成长。

而在小城市,要凑齐这么一群人,真的好难。

6.多提一句,你说互联网可以改变很多,但是……

互联网确实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但是也有例外。

早期有个网站,叫做校内网,是基于学校的实名社交。很多人加了好友,还聊的很开心。偶尔饭堂遇见,却不知该不该打招呼,最后索性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现在的微信社交,也经常出现类似情况。

除了社交,还有一个是学习。

我们对比一下线下上课和网络课程,就能感觉到差异。

线下学习是一个全方位的体验,它包括了老师的授课、学生的互动,更重要的,它还有仪式感。

这种仪式感,是在特定的地方,特定的氛围下,大家忽略干扰,共同进步。

而这些,是互联网难以替代的地方。

7.总结一下

很多东西,我们都可以用人性来解释。毕竟,规则的制定者和参与者,都是活生生的人。

大城市在其发展的早期,受益于已有的优势和效率,获取了资源倾斜,实现了自身的跃迁。

跃迁的结果是自身的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向大城市流动,又在这个过程中加剧了「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形成。

以全球的成熟经验来看,大城市化、城市群化的形成是必然趋势。

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大国大城》

以上只是个人基于这本书的理解,融入了一些私货。真心推荐购买!

你可能感兴趣的:(假期读了这本关于城市和选择的书,定价 42 元,真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