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故事|这位90后少年出走43个月,却温暖了几千个藏族孩子...

人只能年轻一次,你必须知道自己所要选择和坚持的信念,无谓吃苦或享乐,做自己觉得正确并有价值的事情。


// 1

很久没写旅人故事,今天的旅人却有些不同。同样是有关路上,但无关沿途山水和风景,而是一名指教老师与成百上千位高原山区孩子的故事。

他叫杨早龙,92年出生,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县人。

现在从事体育相关工作,

喜欢徒步旅行与骑车,热爱公益,做了十多年志愿者......

我们这几天才刚有联络,之前因为在旅行群了分享了一篇自己写的文章他加了我,那时并未多想,也许只是一位喜欢写作的驴友。久而久之,通过朋友圈了解到这个人不太一样,原来是个90后,原来这么一腔热血。

无意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是觉得有些我们未做的事,身边真的有人在做。


// 2

杨(杨早龙,这里简称杨)第一次支教是在2013年暑假。那时他尚读大学,参加了学校的三下乡夏令营爱心支教活动。

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2013-2014年间四次寒暑假都在做支教,那时候主要在内蒙古的贫困地区,多针对于留守儿童。

我问过他为什么会爱上支教,那么辛苦那么累,也许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得不到什么回报。

他很认真的回答我,因为一部电影《天那边》,然后给我发份电影简介...

过了一会儿他又发来:

因为看见贫困,看见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就想一直做下去。从2015年8月开始做大凉山彝族自治州支教到后来去了西藏,直到2018年1月,完成了所有支教梦想。

他说以前是撰稿人和摄影师,现在回到了老家内蒙古,成了一名招募年轻人去支教的自发工作者。


// 3

我们小时候或许都曾想过长大后要做一个怎样的人,只是长大后,我们大多成了自己不那么喜欢的样子,而看着别人在做着我们想做的事。

2017年4月 人民政协网 发过一篇关于杨的报道。

2016年的时候,当同学们都忙于找工作的时候,杨做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兜里揣着4000块钱,背着一个包,挎着单反,用200多天的时间“穷游”了十多个省,去了50多个城市。

印象最深的经历是在甘孜寺做义工,为了与寺庙的生活更好融合,将头发剃去,成了一名汉语课讲师。

他说在没有网络和城市喧嚣的地方才能更好的反省自己,听从自己的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 4

曾有媒体采访过杨,我很喜欢他在视频里说的话。

我以前特别排斥害怕陌生人,后来我发现,其实没有所谓的陌生人或者坏人,人与人之间都是一面镜子,你对我笑我也对你笑。

最难忘的是西藏和康定那一幕,我下山那会有十几个学生送我,我说我就两个包不用送,结果转身的时候自己就哭的不成样子。

学生们就送哈达,我收到了一百多条,他们说这是一种谢意。他们说你一定要回来,一定要回来啊...(坏人依旧存在,出门在外还需小心谨慎)


喜欢旅行的人或许懂得,陌生人之间萍水相逢的信任和帮助,会多让人感动。就像我说过很多遍的那句话“因为不知道还会不会相逢,所以可以更真诚,更无保留。而如果真能在人海再次重逢,便真是缘分安排,自然让人感动。

对话快结束的时候我翻了翻杨的朋友圈,他发过一段很长的文字。

整理了他在外43个月,近1300天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情,以及个人的成长和对年轻所体会出的意义。

旅行 公益 支教 工作,虽然生活中没有那么多人可以过上既能朝九晚五又能浪迹天涯的日子,但仍要心怀热情,追寻热爱。

杨跟我说,在那43个月里他睡过沙发,住过网吧,摆过地摊,也差点被骗进毒品交易市场;经历过地震,滨海新区大爆炸,超级台风,在大城市工作过,也在无人区生活过;遇见过好人,坏人,现在只觉得健康活着真的很幸福。


// 5

上面这张照片拍摄于海拔4700多米的果组乡,她叫桑姆,43岁。旁边的女孩是她的女儿,名字叫格桑吉美。

她的丈夫多年前便已抛妻弃子,现在她带着两个孩子住在风雨飘摇的房子里。杨说为什么愿意支教呢?因为看见了那些真正心向善却又日子很苦的人吧,活着就已是费尽全力。

我问他:我能给你一些什么帮助吗?

他说:现在差不多有6个小学,大概有2000个孩子,需要冬天的厚衣服(旧衣或捐赠衣服)和书籍。

我想,我能帮助到他什么呢?

发出一篇文章,希望能被更多人看到,给那些远在高原山区的孩子们一点温暖,一点帮助。

给“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杨一点帮助,一点温暖。

各位读者如果有干净旧厚衣闲置书籍可以在后台留言,我会添加您,然后将杨的方式给您。

如:我是齐先生+有闲置书籍10本+微信号,愿意帮助山区孩子。

有人说,生活中一直保持初心好难啊。

是啊,但是保持善心并没有那么难呢。

点击此处跳转链接

你可能感兴趣的:(旅人故事|这位90后少年出走43个月,却温暖了几千个藏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