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逻辑》的逻辑(三)

        为什么每个人都喜欢贴标签?

      诚实的说,你有多少次这么想过?“他这样做是因为他是……类型的人”行为是个性使然。如果你这么想就犯错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对此现象,社会心理学家李·罗斯提出了“归因谬误”的概念。我们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因到他的性格,却忽视了具体情况。

      从“乐于助人”到“拍马屁小人”的反转。

      举例:皮特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所以他今天帮助了摩根。通过这句话,我们给皮特贴上的标签,乐于助人成了他的个性特质。

      举例:皮特今天帮助了摩根,就是因为老板摩根自己一个人拿不了高尔夫球杆。此刻我们很容易将皮特看成一个善于拍领导马屁的小人。

      思考的陷阱几乎总是发生在大脑偷懒的时候。

          迅速给人贴标签

      我们常给身边的人贴标签,这个过程很快,因为我们有一大堆相关经验证明。人们眼下的行为和他们的个性是相符的。却低估了具体情境的重要性,这一点在管理者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领导需要对员工犯错做出反应,这个判断需要以四个因素为基础,员工的能力,员工的努力任务的难易程度,随机的具体情况。领导需要判定这个失误是由员工本身造成的,还是受大环境影响?调查研究表明,领导往往会把出错的大部分原因归结到员工身上。

      我们只能看到世界的一小部分,但是我们将这个部分视为世界的全部,而且坚信不疑。

      当然我们也会给自己贴标签,主要是为了维护好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自尊,如果取得了成功,我们倾向于将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如果事情进展不顺利,则认为问题出在别处。

解决的方法:有意识的思考和观察

      怎么做才能改善乱贴标签的行为呢?

    第一步,你需要有意识的思考。因为大脑总是在寻找最快最简单的方法,你必须激励自己去思考。为此需要花一些时间。

      第二步,你需要有意识的观察和分析具体的情况。

      研究表明,如果人们有一点分心,或者在思考时短暂的失神,就不会再进入到思考的第二步。相反,如果想让别人就范,只需要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忙起来,很快它就会掉入你设下的思考陷阱。

      过去我们常常无意识地认为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要比实际表现出来的多,我们总是问自己,对方这么做这么说,是不是另有目的?

    学会有意识的思考和观察之后,你会更放松,对别人的评价也会更友好、更客观。

   

你可能感兴趣的:(《隐性逻辑》的逻辑(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