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每次写作也是从零开始,因此而常常感到苦恼头秃?
其实,这跟此前我们在学校多少年来接受的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回想一下,上学时我们写的几乎全都是命题作文。
工作后每次要组织会议或者培训材料时,往往也都是先定好调确定了主题,据此再去寻找素材,然后整合完成。
那些平常读过的书、看过的文章、很喜欢的金句,在搜寻素材的那一刻总是玩起了捉迷藏,几乎每次都是从头写起,既耗时又耗力。
当看到这本《卡片笔记写作法》时,了解到原来高效输出其实是有方法的。
首先是将所学充分吸收内化,然后把它们分门别类装到“知识”集装箱中,当达到一定数量时,调用相关内容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貌似跟平常讲的“养兵千日、随时用兵”道理一样啊。
书中介绍的卢曼高效写作是自下而上,改变了传统自上而下的方式,更多地把功夫花在了平常。
尼克拉斯·卢曼是德国著名学者,他使用卡片盒笔记写作法,积累了9万张知识卡片,一生著有58本书和上百篇论文,是当之无愧的高产作家。
作者申克·阿斯伦博士受卢曼的卡片笔记法启发,建立了一整套阅读、思考、提出想法,直到发表作品的工作方法,将其呈现在本书中。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从写作知识、写作准备、写作能力和注意事项四个角度概述写作的基本问题;第二部分总结了有效写作的四个原则;第三部分是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
第三部分讲了成功写作有六个步骤。
◆明确区分独立而又相关联的任务
◆阅读和理解
◆记卡片盒笔记
◆发展想法
◆分享你的洞见
◆养成习惯
在此分享其中的第二个步骤:阅读理解。摘抄几乎不费什么力气,而阅读理解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勤于思考。
1、阅读时要手中有笔
书中提到了在一项小规模研究中的发现,两组学生分别以手写和电脑方式记录笔记,在记忆数量上没有区别,但在对内容的理解水平上,手写笔记的方式要好很多,并且这种优势在一周之后仍然很明显。
这很容易理解,我们用电脑时码字速度快,是条件反射般地输入,只是做到了眼到和手到;手写速度远不及电脑,做不到逐字逐句记录就只能快速理解消化后,再简略书写,两者之间差着一个思考即心到的过程。
记录笔记,如果能手写就别敲键盘;或者用电子版记录以后,记得再回看以加深理解。
2、保持开放的心态
卡片盒使得我们在阅读和记笔记时更有选择性,而唯一的选择标准是它们能否对卡片盒中的讨论构成补充,即它们是否与已有的笔记存在联系,或者可能在将来产生某种联系。
能够促进卡片盒中的论点不断发展的东西包括各个方面:既可以是对已有内容的补充,也可以是与已有内容相矛盾的东西;既可以是对一个看似显而易见的想法的质疑,也可以是对一个论点的区分。
以上书中观点,尤其是将矛盾、质疑的内容也纳入卡片盒真的很有启发。就像辩论赛,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正反观点之间的碰撞,才让理越辩越明、灯越拨越亮。
3、培养抓住要点的能力
作者说:想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必须要有意识、有选择性地阅读,只能靠自己去判断内容是否重要。
卢曼强调了永久笔记在帮助我们形成这种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及方法:当文章中提出某个主张时,作者想要说明的是什么,想要排除的又是什么?比如有人提到了“人权”,他要对比的是什么?是“没有人权”?还是“义务”?是一种文化的对比?还是与历史上的那些没有人权概念却依然能和平相处的人们对比?
原来抓要点,思考比阅读更重要!
4、写下来有助于真正理解
很好理解,就像没有输出的阅读都是假读书一样的道理。
5、在阅读过程中学习
书中提到:当我们在知道如何回答一个问题之前就尝试回答,即使我们的尝试失败了,以后也会更好地记住答案。
与随心漫读相比,当我们带着问题去阅读,导向明确,收获会更大。
除了写作思维的分享,这同时也是一本致用的书籍,具体可结合一些笔记工具去更好地实施应用。
借助《卡片笔记写作法》带来的指引“会记笔记,就会写作”,让我们即刻就开启笔记定存,告别从零开始,静待“复利”涌现,努力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