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思维来源

相比于知识的外显性,思维就显的内隐很多了。

知识可以经由表达被完整体现,(譬如世界第二高峰是乔戈里峰),你表达的内容本身,即体现了你大脑中知识的丰俭。通常我们夸赞一个人有知识的方式是问:“哇?!你怎么知道的?”

而思维,其实是内容的组织方式,组织形式,通常不便于被听众直接觉察,在起到一定作用后被夸赞的一般表达是:“哇哦~你怎么想到的?”

see,一个是“知”,一个是“想”。这就是不同。知是内容,是肌肉,秀肌肉很显眼;想是形式,是骨骼,多数人一致,少数人“清奇”,不外显,有内涵。能解决问题的,靠思考,多过于靠知道。所以付费于知识,未必能就能使成长,让你致富,这也是我对知识付费最大的疑虑:明明可以维基,为啥还要我付钱?

哈哈,扯远了,总结一下,学会思考,解决why和how的问题,比知道what更重要。

常用到的思维方式,我简单判断了一下:

逻辑思维,类比思维,等效替代,批判性思维,全局性思维,假设检验(试错)等等,以上写出来的,应该就是我常常使用的。但今天主要讲讲来源。如何使用,可能要著文另述了。

(一)

逻辑思维,哈哈,恐怕每个人都不知道这个是怎么来的以及什么时候具备的。逻辑思维细分进去还有很多种,我这里就以最常用的因果律代之吧。因为所以这种关系在输入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时序性,时间上的先有因后有果,所以我估计这相关于人类的基本活动,从每日起居中渐次获得了一些事物间的稳定联系。(当然,相关未必因果)以及日后再去学习科学知识逐步的获取了普遍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点上,大家情况大约一致,没有特别的来源。

(二)类比思维,这个太常用,就是我生活的日常。当对方不熟悉或不理解一个事情的时候,通常我会先试试用一个类似的对方已知的事例去说明,从已知到未知,一般效果不错,但偶尔显得啰嗦。来源亦未知,因为发现相似性产生联系是关键,但这个整理相似性的过程全凭大脑自觉吧。(捂嘴偷笑)

(三)等效思维,也即等效替代,这个实在太好用了,值得大书特书。给一个通俗的解释,就是怎样做,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这种思考方式,是找得到根源的。初体验,应该是来自于小学的“简便运算”:

36*25=?

秒答900的,恭喜你口算还是有基础的。直接看答案的同学老师要苦口婆心劝你了,不要发懒,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思考嘛!

其实很简单对不对?36=4*9,所以36*25=4*9*25=9*4*25=9*(4*25)=不用我说啦!

这里使用到的交换律、结合律,都是因为等效,所以可行。之所以要去这么做,当然是因为更简单啦!(其实愿意去等效时,往往时因为另一种“懒”,不然都用手洗还要洗衣机干嘛呢)

再举一例,更常用。

你夜里回到家,在书桌前坐定,打开台灯,准备阅读。然后,按下开关后,台灯并没有反应。那么你判断可能的原因是,灯具坏了,或者,灯泡坏了。这时我们只需要从别的地方暂时取下一个可用的灯泡换到台灯上,再看看能否点亮台灯,便可知道具体的故障原因了。

知道一个事怎么处理不难,但难得的知道一类事如何处理,你也许学过简便运算,学过故障判断,但并没有从等效的角度来思考过它们的共通之处,那么便还没有建立起通用型的等效思维。

先写到这儿吧,若感兴趣,明日再叙!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思维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