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游戏和人生坐标的关联

多莉阅读笔记第243 / 365天

今日阅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作者:【英】罗伯特·戴博德  著  陈赢译

一、人的心理视角。

童年的经历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独特看法。这是我们看待事物唯一的方式,从那时起我们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同一个视角看待一切事物。

这个世界不是我们所说的物理世界,而是你的内在、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

每个人早年经历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二、人生坐标。

在四五岁时,我们试图回答两个问题,进而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第1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第2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通过这两个问题,产生了4个人生的坐标。(如下图)


一旦我们在童年确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人生坐标),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构建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三、心理游戏和必然结果。

自证预言的意思是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

我们通过玩心理游戏来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一样。而预言是必然的结果,不是具体的事情。

游戏是指一类行为,这是一种长期重复的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持续一辈子。玩这类游戏的必然后果是,玩家最终会产生糟糕的、不快乐的情绪。

游戏体现在两个层面上,在社交层面上似乎一切都是公开诚实的,而游戏玩家的真正动机却隐藏在心理层面,同时也隐藏着欺骗,至于游戏的后果呢,全都是让人产生负面情绪。

例如:喝酒过量的必然后果就是喝醉。第二天的感觉会很糟糕。偶尔一两次喝多并没有什么,但如果长期重复喝醉的这一行为,就变成一种游戏叫做“酗酒”

四、心理游戏和人生坐标之间的关联。

人生的坐标中的4个象限,每一个都代表了不同的人生。我们依次去看每一个象限,然后去理解在这个象限里的人们可能玩哪种心理游戏。

坐标一:我不好,你好。”在这个象限代表了这样一类人的行为态度,他们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

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们就玩那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比如:

1)“我真不幸”他们会竭尽所能的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而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这种活法很容易让人抑郁

2)“可怜弱小的我”用自怜猛烈地攻击自己,让别人觉得我自己弱小可怜,不要苛责这么弱小的我。

3)“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有的人会有意无意惹上麻烦,想看看别人能宽容他们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会排斥他们。接着他们就会说:‘我早说过你会这样对我,证明我是真的很差劲很愚蠢。’

这些游戏很危险,它会严重伤害我们的健康。一个觉得自己不好的人最极端的行为就是自杀。

玩这些受害者游戏的人们是处在悲伤的儿童状态。

坐标二:我好,你不好。

在这个人生坐标的人,是属于觉得自己比别人好的那一类人。他们常常会占据权力或权威的制高点。他们喜欢玩让玩家感到愤怒,或者至少能让他们对别人品头论足的游戏。

比如:1)“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这是人们经常在工作场合玩的游戏。上司发现了下属做错了事情,就把犯错的下属叫进来,好一顿训斥,小题大做,对下属大声咆哮。

2)“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你怎么敢?”这类游戏会让人自卑或自责以证明他高人一等,而别人一无是处。

一个处在“我好,你不好”坐标的人,他最极端的行为是谋杀。

处在“我好,你不好”这个坐标上玩游戏的人都是“挑剔性父母状态”。当然有时候他们也会摆出“养育型父母”的姿态,说出诸如“我是为你好”或“我比你更心痛”之类的话,但大部分人都能听出这是虚情假意。而且他们从来都不会抑郁,因为愤怒能够有效的抵御抑郁。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注意:上面这些理念的学习不是用来给人贴一个标签攻击羞辱别人,他们只是用来理解行为的方法,尤其是理解我们自己的行为。

我学到:

回看自己的过去,我曾经应该处在“我好,你不好”的坐标里,总是喜欢批评别人,挑别人的毛病。尤其是对孩子,喜欢玩“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的游戏。喜欢居高临下地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点他人。但现在有了很大的改善。我理解和接纳了他人与自己的不同。也感受到了我一直挑孩子的毛病,让他自卑,对自己没有信心。这让我的孩子处在“我不好,你好”的象限里。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要多肯定和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走出“我不好,你好”象限。努力不断改变自己,让我和他都进入“我好,你好”象限,既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游戏和人生坐标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