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克服职业倦怠

每当假期快结束时,很多人都会感觉到上班的压力:

一想到上班去做无聊的工作,就感觉头痛;

明明有一推活等着干,就是提不起精神来;

感觉自己干的事情好low啊,看不到希望;

这些感觉都是“职业倦怠”的表现,每隔一段时间它都会不请自来,困扰着很多人。

这种现象很普遍,据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数据是53%的人认为工作让他们感到极度疲累。《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70%的中国职场人轻微倦怠,13%的人重度职业倦怠。这其中很可能有你。

著名的《马氏工作倦怠量表》,从三个维度表达了这种倦怠:

“心好累”。专业术语叫“情绪衰竭 ( Emotionalexhaustion ) ”,感觉自己情绪和资源都被消耗完了,既不想干,也不想承担任何责任,对什么都没热情;尤其对于要重新上班感到恐惧。

“不想干”。专业术语叫“去人格化 ( Depersonlization ) ”,对组织和同事都很不满,对客户关系冷淡,不把自己当人,也不把别人当人。这种情况下经常有冲突是必然的。

“我不行”。专业术语叫“低个人成就感 ( 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 ”,对自己的工作评价低,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怀疑自己的价值。经常说的是“我不行,我没用”。

为什么会出现“职业倦怠”呢?

古典老师提出了一个“蜡烛效应”的思想实验,很有启发,分享给大家。

假设有两根蜡烛,一高一矮,同时点燃后,直立放在桌面上;再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盖住。你觉得谁先灭?

答案是:高的蜡烛先熄灭。因为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热气体上升,占据了杯子的上半部空间;而高的蜡烛的火苗会先被二氧化碳笼罩,因此更快熄灭。

这是一个很清晰的隐喻:蜡烛高度代表能力;火苗是工作状态;空气是动力;二氧化碳则是压力。

为什么越优秀的人越容易倦怠?因为高的蜡烛需要大空间,它们烧得最起劲,而最快感受到二氧化碳,当矮的蜡烛觉得空气十足的时候,高的蜡烛已经觉得窒息,最后停止燃烧了。

那应该怎样应对“职业倦怠”的状态呢?古典老师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出了解决方案:

一是调整燃烧速度

当意识到自己“烧的太猛”时,就要重新调整一下工作的边界,克服完美主义。完美主义是最重要的压力源,完美主义最不完美的地方是——他们设置了很多根本完成不了的任务,达不到以后又自我怀疑——是多种心理疾病的源头。调整一下工作进度、降低自己的完美主义,会很大程度降低自己的职业倦怠。

二是降低二氧化碳,加入氧气

遇到下面三种情况,要及时供氧:

重复性工作——遇到这种情况,采用弹性工作时间,或者游戏化的方式;

缺乏人际沟通——需要主动寻求更多反馈,增加和工作对象,以及同事间的链接;

缺乏控制感——主动细分目标,聚焦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或者至少做一个让自己可以自控的人。

三是换更大的杯子

主动要求,创造更大的工作空间。如果工作没法让你“吸氧”,那么就转战兴趣爱好,家庭、健康或者读读书都是很好的方式。

此外,古典老师还提出了两个心法:

1.提前预防,及时调整

工作倦怠感的形成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我们越早发现,越要调整自己,就可以把它扼杀在摇篮中。下面有一个自检表,我们可以定期对照检查一下自己的行为思想状况,看看是否有倦怠的倾向。

2.正确理解倦怠,做倦怠的朋友

“倦”,是疲倦、厌倦,是心理感受;“怠”,则是怠工,懈怠,是外界行为。

很多人一旦开始“倦”,就自己主动“怠”起来。这样其实会更加疲劳,形成恶性循环。

当产生“倦怠感”时,我们要是理解和允许自己进入倦怠——“老朋友,你又来了”。然后快速找到自己的倦怠点,应对上面的方法应对它。

没有人能不倦怠,但是高手能快速从倦怠里反弹。

倦怠是“精神和体力的入不敷出感”,也是快节奏工业社会的现代病,它是我们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一种“危险”预警信号。不要逃避它,而要把它当做一种预警信号,学会与它相处——调整节奏、舒缓压力、增加动力、创造新的空间。

我们可以把它当做自我成长的提示器,当它来临时,我们可以好好反思以下自己到底哪一方面出了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破局而出,让自己更快地成长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样克服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