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柠檬酸循环Ⅱ 一个“自我”


一个“自我”

如“自我”概念,通常人不会以为昨天的自己和今天不是同一个“我”,然而几十年前或几十年之后肯定就不再是“你”了,而只是田地里的细胞泥土,会被人铭记(极少数长久,大多数短暂)或直接堕入虚无。人们一般不会重视纠结这点,也不会反其道行之,重视逆反的话似乎要么多重人格精神分裂(现在叫解离性同一性障碍了,还有老年痴呆症,对同一现象事物更名的做法可是相当耐人寻味的,改到后来一般就会以某某人名命名了,提醒可以思考下柠檬酸循环为啥两次更名。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近期研究,有团队在对非洲古老族群进行基因层面的分析研究,时间线比较试图从人类祖先那里找出些线索。笔者好奇,精神分裂症在远古时期的人类中被称之为什么呢?会当作病症吗?笔者预言,遥远或不太远的未来也许就不再是病症了)恋物癖拜物教泛灵论(当下可是既拜物又万物有灵啊)之类,要么就是心理医生哲学家了。“然而,语词的稳定性,肯定并不意味着一种只是在外观世界中不完全地实现了的不可改变的‘观念’。这所房子是我们感知到它是的那种东西和我们观察到的与它有联系的那种东西。”

笔者二次翻译下:语词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某种不可改变的“观念”,观念的不可改变性只是在外观世界中,不完全地实现了的。换句话说,再稳定不变牢固不破的“观念”都不是无法、不可、不能更改的,去掉它在世界中并不完全的外观表象或经验要素性质,并没有一个“物自体\本原本体”或“上帝\本我”这种东西剩存下来,好比一层层剥开洋葱那样,当然你也可以坚持它们一定存在,然而你无法证明、尤其是向其他人证明它们存在,唯一能做的只是相信它们存在。而且即使你们拿同一个名字称呼彼此相信的东西,也不意味着它们真正就是同一种东西,所以同为上帝子民也分出了多少派别啊。简言之,有没有经过验证——真假还在其次,毋宁说,只要经过一个人验证就自明为真、足够多人验证就可证伪了,即所谓“观念\概念”与“信念”之间的区别。比如房子这一概念,除去我们感知到它是的那种东西,和我们观察到的与它有联系的那种东西,并没有“房子自体”这种神秘的、永远不能达到的东西剩存下来;然而同“上帝”“物自体”的概念一样,只要有足够多人相信并验证这种神秘的、永远不能达到的东西存在,它们就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能够存在,的的确确实实在在、真正现实地普遍存在。换言之,准确来讲,存在和验证是同时并行齐头并进的。早在一百年前,爱丁顿就指出,认为事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是一种原始的思维形式,笔者则以为那是奴隶制以来,文明人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原始人的思维岂是几堆骨骼化石,洞壁上几个符号就能揣测的,也许原始人绝不只二选一的(0+1)/2=0.5维,而是超过十维的高纬生命呢。所以后来又有人相信事物如薛定谔的猫那般既存在又不存在,我验证了它才存在(所谓波函数塌缩),很显然,验证什么就会存在什么,预测什么就会出现什么,设计(计划想象)什么就能实现什么。量子测量里的观察者作用问题似乎就缘由于此吧,为了得到界限清晰确定的,可独立的观察结果,解决办法除了无穷公理,还有选择公理以及后来的集合论公理如著名的ZFC公理系统。无穷公理宣称自然数的集合即实无穷存在,就是说,可以进行无限次操作,从混沌模糊不确定中独立出确定出某些东西,以消除观察者作用(然而真的消除了吗,或多大程度上消除了呢?为啥现实中存在和验证都相隔了十万八千里,多少人观察世界需要隔着无穷无尽的屏障、靠着一方小小屏幕?所谓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选择公理等价于良序定理,是在混沌无序中,给确定的可数的观察者先后有序前后相继排个队,其实是某些人幸运作为被?优先选中的观察者,代表全人类做出某种选择,例如0是不是自然数啊,空集属不属于集合等,这些虚头八脑的东西并非只独属于数学领域,某种意义上它们内蕴了乾坤奥秘,由它们出发就能构造出整个宇宙了,就像下面这样套娃一般(这图后文还会详说):


选择公理和选择主体脱不了干系,即不可能绝对消除观察者作用,最终总是需要某个观察者的存在(类似上帝之手、第一推动或人手指点触一下,以后或只要动念),会出现某个具有无限的视域、无穷次操作能力的存在,显然实际上人并没有并不会,但人可以将之赋予给上帝或物自体(机器可以无限逼近,或只要相对于人为无穷即可),或自己成为“上帝”,或将其他观察者降级成为虚拟观察者(同样可以由机器替代),这是所谓实无穷、良序原理决定的。这点隐藏于数学抽象复杂的集合公理系统如ZFC的某个疑似矛盾中。

爱丁顿提出的选择主体论或主体选择论就相对实诚多了,简单可理解为,选择哪些人成为这个世界的观察主体(以及代表),哪些具有选择(举)权;由主体再进行选择:哪些可能的存在允许作为被观察主体进行验证,哪些验证结果可以成为存在,哪些预言预测可以出现,哪些设计计划可以实现,哪些梦想可以成为现实。“我可能处在某些可能的情形中,但我缺乏哪怕是概念性的资源去描述他们。”这种可能的情形之一就是,梦中主角并不是自我,而且可能性还挺大,不然为何经常听说“你做白日梦呢”“你就活在梦里(或想象中)吧”“你是个理想主义者”,如此言说之人,似乎已经清晰分辨出梦想和现实,仿佛正处于他梦想中的现实,好像现实就出自于他的梦想。“有没有可能一个梦的主角并不是你,哪怕主角的经验是你梦境的一部分?这个梦境的主角不是你,单纯只是梦境里的某一个角色,她同梦里的所有其他角色一样不真实或真实,但区别在于这个梦是从她的角度来叙述的,她整个的梦里人生你都会一览无余。这种情形中,‘你’在某个梦境角色名为John Malkovich的头脑中,但是无法访问‘你的’记忆、信念和欲望(因之与梦境主角的记忆、信念和欲望冲突)。若这个主角自问她是醒着还是睡着了,正确答案肯定是二者都不是。她也只是被梦到的而已,一旦她的做梦者醒来了,她也就消失了。”

所以哪些是梦境哪些为现实,或取决于一直替我们做出选择的人们,选择过程也许从远古由生命的起源就开始了,所谓祖先经验的重要性。然而幸存下来的经验就一定无可置疑不容更改吗?


达到物自体的同时,那些“理论设计世界”的人也达成了上帝。(为什么会?可以参考选择公理,“承认形式系统中某种无限次操作的合理性这一本质,导致了选择公理相当于断言某种“不可构造的存在”的合法性:因为无限次操作是人类无法真正做到的,无限次操作得到的东西是“不可构造”的!”这种“不可构造”的存在或东西是什么呢?肯定可以对应上帝和物自体。)也许这个世界正处在分别通向上帝和物自体的分岔路口呢,两条都是无需亲自验证或根本不需验证、即自行存在自动通行的道路。所以为何我们要相信它们存在或不存在呢?无论存在或不存在都意味着,无穷尽无休止永远不停没完没了的验证,这是无穷公理假设宇宙无限的反面后果。笔者以为它们或可称之为“非存在”,就是一直有待验证存在或将要不存在的混合状态,也即,生成和湮灭往返过程中。

如果上帝和物自体为存在的边界,那么验证就是存在的中间过程,只要我们感知到它存在,或观察到与它有联系的东西,那它这个东西就肯定存在。(据说人脑袋里某结构生来注定会相信上帝存在。所以有多少人可以感知到而非想象出上帝存在,又有多少人可以观察到而不是描绘出与物自体相关联的万物呢?注意这里是万物不是某物。)很明显分两种情形,一是可以感知到,二是可以观察到与之有联系的东西。是情形就会有极端,可以感知到的极致是上帝神仙,可以观察到万物与它皆有联系的是物自体,而一个似乎没那么极端的例子,则是灵魂和肉体,或心灵和身体,可简称“自我”。其实这个“自我”也足够极端了,全世界只有一个人可以完全感知到它,其他人则都可以观察到与它有联系的东西。就分裂程度而言,“自我”是独立于其他任何数目、自我包含属于的1(目前暂时当下似乎是1,未来过去不一定,毋宁说现在实际为1的很多人倾向于为0,为什么是0?0有啥特别?这是本文要阐释的一个重点,可以慢慢体会);就以上定义而言,“自我”是一种神秘的,仅有一个人可以达至的某种东西;就上述分析而论,“自我”对其他所有人而言,就是上帝、物自体。我们经常讲一个人自我中心,或没有自我,换句话说就他是上帝,或他没物自体。对应于唯名论或唯实论、唯心或唯物,或随便什么名目实际上都是唯我论的唯**论,假如这些人不幸看到笔者文章,简直不可想象。

所以小小提醒,带着普通自我也就是身体和头脑一起读此文比较好,笔者要谈及的那些独立或关联的、确定或不确定的东西,无一超越二者,然而将以非常不同的次序组合出现,甚至方式会偏离日常熟悉情况、不同寻常的复杂或简单,对人的习惯产生“感官的欺骗”,毋宁说习惯了某些简单或复杂的欺骗之后,再来别的复杂或简单的欺骗,或者来真的就会非常不适应。比如前文笔者刚刚完成了一个证明,结论是上帝和物自体存在,而出发点是它们并不存在。当然笔者的证明无法和中世纪证明上帝存在的托马斯·阿奎那的相提并论,很容易就发现明显纰漏,前提定义不精确完整,推论过程不系统严谨,例如“全世界只有一个人可以完全感知到它”、“对其他所有人而言”。然而实际上,假如笔者相信上帝和物自体存在,要向人证明“上帝和物自体存在”,那么只需采用反证法,假设“上帝和物自体不存在”,建立完善(可能完备完全吗)定义体系,就一定能够利用矛盾,推出相反的结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10.2 柠檬酸循环Ⅱ 一个“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