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牛娃到天子,朱元璋靠什么逆袭呢?在我看来,他靠的以下4点

曾经,他叫朱重八,由于家里穷,重八读不起书,只能去给地主刘德放牛;

曾经,他是一个和尚,为了生活,重八只能到寺庙当和尚,通过打杂赚钱来养活自己;

曾经,他被逼上梁山,为了活命,重八只能跟着众人一起起义,没想到改名为“元璋”后,却一步步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从放牛娃到天子,朱元璋靠什么逆袭呢?

在我看来,他靠的是以下4点:

1、底层逻辑:终身学习

朱元璋小时候虽然因为家境清贫而读不起书,但他深知读书的好处。

由于读书不多,朱元璋没办法解释很多事情的道理。但是,那些有学问的读书人,就能把这些道理说得头头是道。他们会替人出主意,像徽州的老儒朱升对朱元璋说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影响了其一生。

朱元璋带兵攻下理学中心婺州时,一进城就马上聘请当地的13个著名学者,来给自己讲解经书历史。他深受其中一人(老儒宋濂)的影响,开始主动运用儒家思想来从政。

正是依靠建立起了“终身学习”这一底层逻辑,朱元璋的思想一直在进化。变得越来勇猛、越来越有谋略的他,能成就一番伟业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朱元璋身上,你可以看到终身学习的可贵。

无论出身多么卑贱,面临的条件多么恶劣,只要你一直践行“终身学习”这一底层逻辑,就一定可以克服重重困难,实现心中的梦想。

2、会选人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越来越牛的朱元璋,固然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他如果想建立自己的帝国,就不能只靠自己一个人,而要聚集一群能人。

朱元璋在还没发迹之前,不得不抱岳父郭子兴的大腿。

然而,随着女婿的能力超过自己、并且在军中深得人心,郭子兴想出了一个除掉朱元璋的方法:“派他去攻打元军的战略重地:有重兵把守的定远”。手下只有七百人的朱元璋,去攻打定远看起来就像是以卵击石。

然而,有勇有谋的朱元璋,寻到元军的缝隙,一举攻克了定远。

虽然此举取得了胜利,但他深知岳父是不会放过自己的。

于是,朱元璋主动提出离职,但恳求岳父留二十四个人给自己。

郭子兴认为朱元璋即使有两十四个人也难成大器,便同意了。

但是,郭子兴绝对想不到的是,朱元璋选的这二十四个人,包括徐达、汤和和周德兴等人,后来都成为明朝的高级干部。

特别是徐达,后来在战场屡立赫赫战功。正因为有了他的保驾护航,朱元璋才能顺利登上帝位。在战场上如同神一般存在的徐达,更被誉为明朝第一战将。

由此可见,朱元璋选人的眼光实在是高。他懂得选人为自己所用,并依靠这些人的帮助成就了一番伟业。

3、知恩图报

朱元璋能从一个放牛娃,一步步登上王位,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懂得知恩图报。

上面提到郭子兴一度想要除掉朱元璋,幸好他没有除掉自己的这个女婿。

后来郭子兴落难,只能投靠当时带兵攻下滁州不久的朱元璋。

朱元璋不但不记恨郭子兴,反而主动将自己的三万精兵都交给郭子兴指挥。

要知道这样一来,朱元璋就没有了兵权。

过意不去的郭子兴问朱元璋为什么要对落难的自己那么好,朱元璋说“没有您,就没有今天的我,这份恩情,万万不能忘”。

正因为朱元璋是一个懂得知恩图报的人后,很多人都誓死跟随他。

这为朱元璋后来先后铲除陈友谅、张士诚和元朝余党,奠定了人心基础。

4、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提到朱元璋,就不得不提他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术。

朱元璋起义的前期,实力还远远不足以称霸。

为此,他表现得非常低调,使用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术,来一步步增强自己的实力。

反观他的对手,以张士诚为例,率先做了“出头鸟”:自立为王。

于是,元军便把枪口率先对准了张士诚。

趁着元军和张士诚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朱元璋把自己地盘的城墙建得越来越高,积存的粮食越来越多,招到的士兵越来越多,为后面打胜仗奠定了基础。

不得不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一招确实是高。

从放牛娃到天子,朱元璋靠上面4点完成了自己的华丽转身。

你可能会说上面4点都很简单啊。

是的,这4点都很简单。不过,一个人能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那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况且朱元璋还把以上4点都做到了极致,所以他不成还有谁能成呢?

而且在我看来,这4点刚好构建起了1个成事的系统:以终身学习为中心,赢得人心,把事情做到极致。

拥有这个成事系统的人,成功的概率必将远远大于常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放牛娃到天子,朱元璋靠什么逆袭呢?在我看来,他靠的以下4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