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戴老师《走进陶渊明》课小记

个人归纳,不专业不权威。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人生境界:洒落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内心超然,虽然生活在尘世间,却不被马车的喧闹影响。内心无法超脱的人,称隐士、寻自然,其实是内心仍有芥蒂,有所欠缺,需要向自然美景索取,以获得怡然的心情和短暂远离人群的快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采菊篱边,一抬头看见余晖里南山之美,山气指山岚,即缭绕在山周围的水汽。飞鸟相与还,陶渊明诗里的飞鸟都是在黄昏后回家睡觉,阮籍的诗里飞鸟夜里都是失眠的,其实也表现了陶渊明内心的自洽和完整,境由心生,心静飞鸟内心也平静。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意是指什么?是人生的真谛还是自然的意趣?仔细想想都不合适。

老师举了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苏轼在一首诗中写道“长恨此生非我有”说的是人的躯体不为自己所有,人是社会的人,大多难做自己。让我想起白居易的一句诗“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复间。”俗世的人,难“真”。我理解真意指的是人与自然融合,不分主客体的归真。

欲辨已忘言中的“辨”是指什么?

一个人你可以对他下定义,比如他叫甚名谁是哪里的员工便是对个人身份的定义,但他除了是员工,还可以是一位父亲,可以是一个儿子,可是一个丈夫。肯定即否定,当你肯定其中一个身份时,就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其他的身份,而唯有“不辨”即不定义,则这个人就可同时是员工,是父亲,是儿子,是丈夫。因此这里的"不辨",我理解就是不定义,只要一定义,主客体就分离,因此不辨才正巧妙。

老师还提到王安石先生,说他是位正人君子,他因为与苏东坡一派的敌对关系,被现代诟病白脸化,其实不然。他虽然多次贬谪苏东坡,但从未迫害过他,对苏东坡的迫害是在他退休之后的小人所为。当朝廷小人要置苏东坡于死地时,王安石急忙上谏说:“安有圣世杀才士乎!”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戴老师《走进陶渊明》课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