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传承——绣球奶奶的坚守

绣球一般由彩绣做成,是中国民间常见的吉祥物。在中国古代,有些地方有一个风俗,当姑娘到了婚嫁之时,就预定于某一天(这一天一般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让求婚者集中在绣楼之下,姑娘抛出一个绣球,谁得到这个绣球,谁就可以成为这个姑娘的丈夫。当然,姑娘一般会看准意中人,把绣球抛到他身上,以便他捡到。在很多地方,抬新娘的花轿顶上要结一个绣球,意图吉庆瑞祥。


宋朱辅《溪峦丛笑》载:“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双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此活动也是男女青年传情的方式。姑娘若看中一男青年,便将绣球有意抛去,男方接过绣球,若亦有情意,即系礼物于绣球上投报之。现在,平抛绣球仍然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活动。

山东济宁翟氏绣球既与其它地域的绣球工艺有相似之处,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使用“切、缝、填、串、剪、缠、拉、扎、系”等翟氏九法,用大红、正黄、宝蓝等多种颜色的绸缎做成,光彩夺目。它既能精细、雅洁,图案秀丽,色泽文静,针法灵活,绣工细致,形象传神,“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又可原始古雅,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对比强烈,线条粗犷,“精巧灵秀中见豪放”。而目前济宁翟氏家族绣球传承人,就是被称为“绣球奶奶”的翟桂芝。翟桂芝用她的一双巧手,为这传统的绣球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现代焕发出别样的光彩。济宁翟氏绣球多次荣获工艺美术奖项,特别是在2013年6月,制作出一个周长214厘米,高度最高65厘米,重量为16.3公斤的大绣球,荣获三项创世界吉尼斯纪录。


曾经为了为山东省省运会献礼,61岁的翟桂芝亲自做了二十三个绣球,二十三个绣球依次排开,每一个绣球上都有一个字,连起来正好就是“济宁之乡,运河之都,全市人民庆祝二十三届省运会召开,朗朗上口且寓意吉祥,读来让人为之一振。为了让绣球看起来更好看,翟桂芝还亲自跑到歌舞团演员定做服装的地方去买人家的演出服布料,来做绣球的“衣服”;跑去针线点,买来又柔软又有韧性的亮线,一段段用剪刀剪了,亲自做成绣球的坠子;跑去首饰店,一颗一颗的挑装饰用的珠子和亮片,好让绣球变得更加美丽。由于翟桂芝不精通书法,于是她便去打印店,让店员把她精选出来的23个字全部打印出来,然后用剪刀剪下,隔着一层印蓝纸铺在布上,再用铅笔沿着字迹一点点涂抹,直至布料上有了字迹,再用绣花针比着字迹一点点刺绣。 这二十三个特大型绣球制作完成共耗时10个月,因这么大的绣球无论是用棉花还是用海绵,都会显得松垮,因此几经试验最终选定了干净的餐巾纸做填充。


和其它许多非遗项目一样,能够形成一定产业化的非遗项目毕竟在少数,更多的则面临着传承的困难,济宁翟氏绣球也面临着这一难题。2015年以来在多次女性招聘会现场,翟桂芝想现场寻找一位真心喜欢绣球的接班人,把她的手艺传承下去。可是,现场“招”个手艺传承人可是不容易。“尽管在招聘现场没有找到接班人,但是让更多的市民了解了绣球,我还是比较满意。”翟桂芝老人告诉我,,她还会继续寻找接班人,亲自进行传授,让绣球的灵感性永远传承下去。老人家虽然已经退休在家,可是心灵却没有封闭在自己小小的房间里。她时刻想着的,都是弘扬传统民间艺术,让这精巧美丽的绣球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为绣球奶奶的这一份对文化传统的坚守而喝彩。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雨夜小筑(yuyexiaozhu888)

你可能感兴趣的:(匠心传承——绣球奶奶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