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雪的随感

雪,从我收到签名条的夜半开始零星飘飞。从凌晨开始便纷纷扬扬。漫天的雪,仿佛彼岸的天籁密语,带着一种久别重逢的亲切和悲悯情怀,嘱咐着,关怀着,牵挂着,迎面扑来,瞬间遮盖了六盘。萧关古道,一片茫茫!

第二天清晨,鹅毛大雪又开始飘起来。两个早晨的美丽雪降,将一种灵知写意,融进大地,融进心灵,融进隐显的世界。

隔了两周又降大雪,茫茫的白雪世界加重了厚度。书读到一百页,内容的深重份量,唯求这雪天空野融化的灵新之感给我启示参悟。一时,思绪也如大片的雪花追逐着悟性的不及。

瞬间一种通透的感觉涌遍全身,但这感觉却又难以形容,是即将全部潜语神会,又忽而消失无迹。是伸手可触却又隔着一指距离的相视互盼,如同这雪、大地的遮盖,但又相浸相融!

雪地中,来来去去迈进走出书馆的学生,似乎神情又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沉思。整个学院变成了雪院。

大地开始神秘地感受密语的雪诉,如抒情诗,洁静地降临。洁白的世界,抹去了心思,进入了和平安宁的静默世界。

午时雪已开始融化。薄薄的云层里,阳光似隐时现。雪地泛着清光,一片冰凉。

她来的如此匆匆,两个清晨泼洒忽而消失,歇息了半月,又纷纷地落了一整天,把所有要紧之事轻灵地诉注完毕。

雪的语言,将西海固重重围住,预期着一种生息的怀念。


“新的形式就是再生的原初形式。”

“书,我重新思索着书的含义。 ”

一部世间珍贵的书,每当诞生时,是清洁的分娩。

难怪这雪,两次三次如倾如泻地降!

作家张承志三十三年行旅中,走过雪的,关于雪的深刻印记,已经是一门值得研究,生存的知识和学问。作者曾在书中对雪的描述,读后使人感慨。谁是雪的倾诉,雪是谁的知音。从草原到大西北,他一路写来,从雪海写到旱海,心诉成了雪诉。

“大雪已经落下来了,一会儿工夫山会封住,我就要逃不出这密封的黄土高原了。”

“我为这样巨大的自然界的发言惊得欲说无语,我开始从这突兀的西海固大雪之中,觉察到了一丝真切的情份。”

“远山朦胧了,如难解的机密。近山白了,涂抹着...血色的褐红石头。”

《三十三年行半步》这本书的封面是布蓝色,上正中一幅相框油画,镶嵌在“蓝色天际”中,画中一艘“方舟”在墨蓝色的大海上航行。

静心读这本书,感觉是揣着《心灵史》的灵魂在读。虽然表达与抒发已经全然换上了新装,但他更朴素,更直接,是更直达胸意的抒写。

人生辗转三十三年,行走的笔伴随了多少风雪路......

折旧的地图点换着长途客站。茫茫原野,颠簸出张张历史的旧车票;涂画的旅途是长路远天,是山河路口,是黄泥小屋。

从蒙古草原到大西北,踏着厚厚的黄土,满目疮痍的山峦沟壑,人的心便也背上了沉重。

一步跨入农夫的小院,从此,一个作家和人民的结合,使文学有了新的注解。

文学踏上了终旅。游荡的革命情怀,系上了绳索。

在黄泥小屋,喝着用苦窖的水熬的浓浓的罐罐茶,听着来来往往的人们讲述着苦难岁月,这远比红军的革命史更深重更悲怆。而他,我猜,一定是带着革命的情怀在听衣衫褴褛着的故事。革命的真义在此破茧而出,他踩在了一根线上。是革命和信仰的共同体,它们呈现给他的是共通的情感,新的情热。革命是一种看不见的精神,它会选择,它能推动你接近更真实的内里。比命名更重要的,是一度投身于底层民众中的决意和热情,是和农民们一起体验探索践行民众的理想道路。这种独有的体验,加深了他对革命情怀的更大视野,他践约了“为人民”的话。谁能懂得这伟大的情深?在他们对红卫兵初衷的如潮背叛中,你却投身底层,碰到了革命的初心,找到了革命继承的道路。

你用文学升华了信仰,你用文学深化了革命。在文字的工匠里,你一度只身站立。旗手不怕孤独,旗手只为歌唱母亲。

在文明内部的作业中,“寺里的学术研究、历史、文学、民族学、社会学、翻译等诸多知识”,你使底层大众参加学术研究,使学问内外的情感正义,连结着人心。

你和农民们研究庄稼,做过农民的“农业参谋”,指导他们如何种菜、种洋芋。在无青菜的清汤饭里,农民的菜园“硕果累累”。你们研究引进橄榄树栽培。你还用散文呼吁建议,将橄榄树引进中国。虽然土质与气候的不适,最终没能达成,但对农民的生计环境,时时影响着。底层民众的思想在同作家体验共同体道路上快步地跟上来了,他们更朴实,更有人民的初心。

一切都在和平与朴素中,获得了升华。

三十三年行步,文字在熔炉中炼金。

你的文学,如泼洒的雪。

在隐忍和游击时代,把难解的机密伴随着如雪的诗语,来自天空的浪,激击着岩石化作利剑之语又突兀地藏隐。在一字千金和中国汉字一字多义的修辞中,更多的是分寸的取舍和把握。而到后来,一抒畅意,语言如同带着魔力般,读着让人陶醉。

雪,泼洒着飞舞着,用片片旋转的引力没入我的脑海。那一年也是这样多雪的冬季,他第一次住进我三营的小屋。今天已经大学毕业写过他的评论的女儿,是隔壁睡熟的四岁女孩。

思绪如同漫天的雪,来不及思悟,只是完全的迎接,感受,融会。它们一个个从脑海里浮现出来,带着密语,带着诸多含义,如一串红色的数珠。它们争抢着将记忆里溶解的印片,如诗如叶般地要在这大雪里,带我一同旋舞。渐渐地,仿佛听到雪天迷蒙的苍穹飘来天籁之音,听!这圣洁的书的尔买力。这铺天盖地的白雪,这寂静洁净的世界。听吧!天籁近耳的辞义,它们是古代精神,先贤,革命精神,他者的尊严,苏菲,正义,清洁的精神,共同体,人民,底层,限界的抓揽,第三世界,天下大义,极致,和平,沉默与公开......

张承志《三十三年行半步》后记:先是人可知义,再是人能学否!

顺着古代的精神,文学的根须,早在这里生根,枝叶茂盛。今天的正义,共产主义的初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道路,是古今天下大义的准则。

先是知义,后是学究。

他是一个真正为人民而写作的作家。他是中国文化养成的作家。他倾吐对养育自己的中华文明人要知义。在习惯了“底层的一翼”,“隔着刻意的修辞,亲近的感觉他人不能尽知”。他习惯了平静与误解共存,更深沉的初衷,在承启的瞬间,是“举义做一支民众的笔”,“竭尽一生求索,找到一条——自我批判与正义继承的道路”。如今,他实现了这样一个与人民结合的共同体道路,即使双脚粘着泥巴,而生命“战胜异化”的精神,正在向前迈进,正在激活新生的支点,激活沉睡麻木的灵魂,击碎腐朽堕落的文化。

革命的真义是知义。

革命的精神,永远是现身说法。在知义的回报中,这种精神的呼吁,才是学习的要紧,更是时代的迫切。

古代的剑,今日的笔,一旦遇见,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只是“革命本身”也遇到了狭隘,人们已经忘记了正义精神。时代的精神,需要注解。最低的信仰,是捡起路上的石子。如今正义却是最微弱的呼唤。

革命是不朽的,革命的意义是复活时代精神。狭隘的革命是狭隘者的幻想曲,他们不能顿悟革命本身的凌然正义。

大雪遮盖了一切,雪的降临,使冬天有了冬天的说明。

从六盘入口的山脚路边站立着两个红军铜像,一眼望去,穷人的革命战士,朴素地满身补丁、瘦骨且傲骨的红军气质,神情庄重。他们并肩屹立在那里,只要看上一眼,心就会被“革命之魂”复活。

他们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是最穷苦的劳动人民卫士。在和平的年代,他们是人民的红卫兵。近代史里的回族苦难史,他们的苦难之历程,他们的形象,“不知为什么,在红军那里,会找到心灵的慰藉。”先贤,伟人,是正义之道上的引路人、先行者。他们用生命书写天下大义。

无论是使剑还是扛枪,最终是人民的力量战胜了敌人。

毛泽东和阿拉法特的握手意味深长。他是真正支持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伟人。这一支持,奠定了中国人民的国际关怀基点,对第三世界人民的正义支持永不背离的原则。是英特纳雄纳尔,是它的通行世界的名字!

2012年9月,张承志越过死海,对巴勒斯坦难民营践行一个中国作家的扶贫援助。张承志在博文中表示:“我们心中的第一扶贫目标,是巴勒斯坦难民。因为巴勒斯坦问题是世界纷争的核心,是病态地球的癌灶。对巴勒斯坦难民的支持,是世界正义的底线。”

——不能读懂这些话,就再也不能读懂张承志。若想读懂,先要学习。“先是人可知义,再是人能学否?”


三十三年行半步,这不仅仅是三十又三年的人生履历,这是一个泰斯比合的天命行步,是来自二百年的在今天的大地上的鲜花盛开。笔的时代笔的使命,笔的旗帜思想,是一个关于天地花园的践行。我依然坚信,那个世纪,一切的开始和结束,一切的结束和开始,需要在遥远的未来,才能听到回音。他们用信仰的眼见到未来。他们在注视中进入永恒的瞬间。他!他们,看到和坚信真理的行步,即使是跨越了世纪和世纪。

一种连接,是通过临界的沉思,在永恒的瞬间达成。

伟大的感动,世界的独有,它悲悯地让人幸福落泪。那个被永远记住的时刻,是知识到达了终点,使传递达到了永恒。

“三十三年风雪路......天若留言地作纸......!”

从它开始,历经三个世纪,完成了先贤的初心、举义、理想、奋斗、实践。

“革命”的释译和理解,它包括所有正义的行步。他们是那些衣衫褴褛的穷苦人民,他们是屹立如岩石的红军战士。我偏执的认为,人类的共同命运,恰恰是革命的初期,人民的初心。无论是革命还是信仰,在历史的进程中,却走向了一个共通的命运历程。真主为考验世人,使他们经受苦难和坚忍。

大地沉默,热情的血液汇聚成了思想的墨,正义的精神,将永存于天地中。在天命往复巡回的世纪中,听见大地之上的赞歌,他们歌颂着唯一的真,永不停息。

如今,人民的热情,守正的精神,和平的信仰,使古代精神的光彩,复活出动人的美!

漫雪随笔,信笔的思想是一种异端。

取其精华,需具备全部能力。于是,你将革命的精神加入信仰的激情。你坚定地认为,那种“共通”的精神脉流,他们是革命的热情和信仰的绳索。只要抓住这一脉血,“只要当听到世界上正在发生不义之时你被气得浑身发抖,那么,你就是我的兄弟”(切格瓦拉语)。

古代的义和正义,在今天依然释放着光彩。正如二百年来的信仰精神,在今天走来,是旗帜般地脉流涌动。它更是革命的情热,共同体的人民之道。

笔的时代开启和赋予了伟大的使命和道路。

他们是看不见的高山,他们是看不见的大海,他们是亲临的和平,他们是抵达的安宁,他们是幸福的真实。


2018年12月14日  修改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与雪的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