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也能正确的“攀比”——《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一)

物质越加充盈、信息越加发达的这个时代,我们本该是越加幸福的。然而,大多数人却时常感到焦虑、烦躁、沮丧、难以专注,丧失了对幸福的感知。

《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作者是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他结合20余年的心理学研究实践,对比了中西方文化看待幸福的差异性,为当下的中国人重新解读幸福。

幸福,不是简单的生理满足,也不依附于攀比和财富。

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而这种意义来自在工作、爱情、婚姻、人际交往、亲子等人生课题中的创造与收获。

接下来一起走进这本随时、随地、随手都能翻的幸福枕边书吧——

01、为什么我们普遍不快乐?

关于幸福的定义,大概有几千种,本书的作者彭教授,将幸福定义为——有意义的快乐。

这也能解释我们现在普遍不快乐或是很难快乐的原因:

一是社会原因。

基于现代社会营造的成功标准,是完全基于物质的,房子有多大?车子有多好?财富有多少?

这一切因为能简单的量化,久而久之,便成为衡量一个人全部的标准,但除此之外呢?似乎没有人在乎精神世界,甚至身体健康也可以置之度外。

所以,我们每个人,也简单的认为,拥有足够多的物质,就会有足够的幸福快乐。

二是个人原因。

社会大环境的压力,节奏如此之快,已没有留给我们再去关心自己内心的时间。

睁开眼睛,打了鸡血式的忙碌一天,回到家里,累到倒头就睡,为了房子、车子、票子不断地奋斗再奋斗,没有资格更没有精力关注这些背后的意义,自然远离了幸福和快乐本身。

02、如何正确的“攀比”幸福?

我们去比房子的大小、车子的价格、财富的多少,如何“攀比”幸福呢?

如何正确的比?可以选择怎么比吗?什么时候跟谁比呢?

如果说跟马云比财富,真的就没必要。因为追求的方向不一样,价值理念不一样,人生阅历也不一样。

人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认识自己的生活,而不仅仅是盯着别人的一个点。

人有一种认知误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教授曾提出,这个认知误差叫做鲜明性思维误区。

就是我们往往比的是最鲜明的特性,最闪光的亮点,换句话说,我们是在和别人最大的优势去比,而不是整体情况。

所以,要学会用弹性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生活。

03、“渴望”不等于“喜欢”,“欲望”不是“真正需要”

很多人渴望住别墅、开豪车,如果让你拥有李嘉诚的财富,但你会真的喜欢过他的人生吗?

答案是未必,因为渴望、欲望,不等同于真正喜欢、真正需要。

那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

是感情、健康、愉悦、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定程度的社会认可,这是非常重要的。

大多数的欲望,可能是社会塑造的、文化强加的,甚至有可能是别人误导的。

因此,需要正确的区分,我们想要什么和我们必须要什么,方能掌握幸福的开关。

明天继续《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二),明天见啦~~

你可能感兴趣的:(幸福,也能正确的“攀比”——《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