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班】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11月4日下午,第二节课课间,高钰天跑来告诉我,同学们在教室开火车,火车头是肖严,他跑太快,火车最后面的优优被撞伤了。他说:“都怪肖严,他转弯的时候也飞快。”

    我看到优优时,他的脸上的确有一道被撞的红红印记。我问他疼吗?他说:“不疼,有点凉凉的感觉。”我问他是怎么回事,优说:“撞了,但是不是肖严的错,是阳阳突然松手了。”我又问了些同学,大概明白怎么回事。我让孩子们回教室。

    上课铃响了,夕会课开始,我改变了原定的夕会安排,临时决定就课间的事件开个班级讨论会。

图片发自App

    走进教室,我一句话没说,开始在黑板上写字。孩子们很好奇,探着头看我要写什么。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字,身后的孩子们就跟着读一个字。我写下:“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孩子们大声读着这句话:“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是的,这是我们这节班会课的目的,我就是想要孩子们学会从错误中学习。

      “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这句话是简尼尔森博士在《正面管教》这本书中告诉我们的。班级管理中我一直践行这句话。每个孩子都会犯错,但是面对孩子的错误,成人又是如何应对的呢?惩罚以示警戒,这似乎已成为了人们公认的管教方法。的确,惩罚是有效的。惩罚越是严厉,越能让孩子害怕,越能在短时间里阻止孩子的错误行为,但是从长期效果来看,这样的处理方式治标不治本。孩子们停止错误行为并不是因为消除了导致错误行为的心理诱因,而是因为害怕,害怕被惩罚。既然导致错误行为的心理动机还在,那么“如何避免惩罚”便成了孩子的行为重点,于是惩罚之下的孩子会出现三种状态:一是孩子因害怕惩罚而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成为一个不敢犯错的乖孩子,同时也容易成为一个以权威的声音为自身行为标准的讨好者;二是,孩子会继续错误行为,只不过他的行为会更隐秘,也就是俗话说的“阴着来”,撒谎等行为是必然;第三,反抗和报复。惩罚带给孩子的心理感受是恐惧和羞辱,面对外在不友善的力量,孩子的本能其实是逃避或反抗,尤其当他有力量足够的时候,反抗和报复就会成为必然。

    也就是说,惩罚并不能引导孩子由内而外地反省自己的问题,只是在行为上阻止和打压,没有从根上解决问题。这样的处理方式,从长远来看,会让孩子的问题行为逐渐升级。

    基于以上的考虑,从一年级开始,我就慢慢地将“困难和错误背后藏着珍珠”这样的观念以故事和游戏的方式渗透给孩子们,让他们不会害怕犯错,犯了错开心地改错,能享受在错误中找到“珍珠”。在处理孩子们的错误或者孩子之间的纠纷时,我不会立马去归罪,而是会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帮助孩子们从错误中学得经验和技能。更何况,很多时候我并不认为孩子们之间出现的纠纷和矛盾能够上升到“错误”的范畴。由于孩子的经验和年龄等原因,他们必然对当下很多事件缺乏整体把握的能力,没有后果意识,他们的所谓错误很多都是适龄行为。所以,重要的不是如何惩罚,而是如何培养他们面对问题的态度和习得处理问题的能力。我最常用的办法之一就是“班会讨论”。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大家一起来回顾,集体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从各自的角度说出他们所看到的真相,正因为角度不同,也才会让孩子们在参与讨论过程中跳出自己之前固守的单一视角,多角度地重新看到和审视事件,从而形成更趋向全局的眼光和思维。当孩子有了这样的眼光和思维角度,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自然明朗了。

        我们的班会讨论一般分成三步进行,孩子们已经深谙我这三步走的问题处理套路。但是,在正式进入“三步”之前,我还有一项重要工作要做,那就是消除孩子们的心里防线,打开他们的心门。所以我首先带着孩子们大声地读了一遍黑板上我写下的话:“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我问:“同学们,你们犯过错没有?”

        “犯过。”孩子们大声地回答。

        “犯过错的请举手。”

        孩子们唰唰地全都举起手来,我也率先把手举得高高的。无形中孩子们和我结成了同盟,因为大家都犯错,所以没有同学会去攻击另一个犯错的同学,连康老师都犯错,便不会有同学因为自己犯错而感到羞耻,当然也不会有同学想去掩盖和否认自己的错。这为后面孩子们敢于直面自己的问题,没有戒备地寻找自己身上的错误做好了心里铺垫。接下来,“三步”正式开始。

    第一步,直面错误。

      “大家都犯过错,那么犯了错该怎么办呢?有三种选择,你们看哪个好?一,不管,无所谓。”我做出一个无所谓的表情。我假装把同学的书撞地上了,然后一脸无所谓地从他书上跨过,走了。

      孩子们都气愤地摇头。“不能这样!”他们说。

    我️又接着说:“二,不能让别人知道,我把我的错盖起来。”我双手合抱胸前,做出一种掩盖错误,偷偷摸摸不想被人发现的样子。孩子们忍不住了,️又摇头又摆手,还有的着急地大声喊:“不能这样。”“盖住错误,错误还是跟着你。”“你长错误也会长。”一个孩子夸张地伸出手来在自己的脸上比划着,他紧张的表情真的就像他的脸上由小到大长出一个大包来。

  “看来,这两个你们都不选。那我们还有第三种选择:面对错误,想想我错在哪里呢?我们在玩耍中忽略了什么?我们有什么办法不再犯这样的错?”

    “第三种!”孩子们大声回答。

    “好,大家都看到了,课间你们一起玩耍时,优优的脸都撞出一条印子了。对吗?”

      孩子们都看向优优,个个眼神中带着心疼。

    “这是一个意外,没有同学想刻意伤害优优,对吗?”

    “是的。”

    “原来玩耍也会让人受伤,那么如何玩耍才能避免这样的事再发生呢?我们就用第三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好!”

      “参加了课间开火车的同学,每个同学都认真想想,自己的行为有没有什么问题。”

      孩子们略有思考,然后陆陆续续举起手来。

      “我跑得太快。”肖严说。

      “我不应该跟着跑,应该提醒一下肖严。”优优说。

        “我不应该松手,这样优优就不会撞了。”阳阳说。

        “我不应该在玩的时候使劲打同学的手。”李柏成说。

        “我不应该躺地上挡路。”

        “我们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不应该在教室和走廊里跑。”优突然提醒大家说。

      “对。教室空间窄,有桌椅。”

      “上次我还撞书架上了。”

        ……

      讨论越来越激烈,孩子们吧啦吧啦把我所知道和不知道的他们自己身上的问题都找出来了。

      现在该进入第二步了:想办法解决问题。

      “找到问题后,请想想你有什么好办法避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我说。

      话音刚落,哗啦啦,大家争先恐后举起手来。

      “我不会拉着他们狂跑了,我慢一点,转弯的时候提醒一下。”肖严说。

      “我不会松手了。”阳说。

      “我会提醒他们减速。”优说。

        “我不会打同学的手,玩着打时就假装打。”李柏成说。

        “我不挡路。”

        “我觉得我们应该去操场空地上玩。”

        “对,操场空间大,玩得开。”

        “我有一个建议,我们取消`杨利伟'这个游戏,因为杨利伟是英雄而且是长辈,直呼名字,说'玩杨利伟'我感觉这样不礼貌。”李柏成一说,孩子都沉思了一会儿,然后立马同意。

      “对对对,不能直呼杨利伟,我们给这个游戏改个名。”

      “好好好,名字改了,游戏没变。”

        两周前给孩子们读了杨利伟的故事,孩子们很崇拜这位航天英雄,课间他们就发明了一个叫“杨利伟”的转圈游戏,因为杨利伟的体能训练中就有转圈。今天的课堂上我刚给孩子们讲了什么是长辈,以及为什么不能直呼长辈名字,没想到孩子们就在班会中把两者结合到了一起来讨论,很让我意外。

      第三步,总结,找珍珠。

      “大家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按你们说的方法去做,既可以玩得很开心,又避免了受伤,真好!那么最后,请同学们想想,通过这件事,你学到了什么?”

    每次这个阶段,都是坐等珍珠哗哗砸向我的时候。

      “自己玩得开心,还要考虑一下其他同学会不会受伤。”

      “我知道了,旋转的时候,越是排在后面的同学需要跑得越快才能跟上,所以前面的同学要考虑一下后面的同学,尤其在转弯的时候。”

      “速度很快,突然松手,会摔得很惨。”

      “玩耍时要考虑地方。”

  ……

    好大的珍珠,一颗一颗都好闪眼。

    听着他们真诚的讨论和发言,我会不由自主地笑,那种感觉很甜蜜,就像一个农夫听到田里禾苗抽枝拔节的声音。我有时会刻意从他们的讨论中慢慢抽离出来,我发现我不需要说话了,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步骤,孩子们可以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而且绝对比我解决得好。这样的讨论,每个人都参与,每个人都思考,每个人都有收获,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地成长!我可以偷个懒,做个听众就好。

    “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可千万不要给孩子剥夺了!  成人教给孩子的其实并不比孩子们自己找到的方法更好,更全面。搭建好的平台,孩子其实可以是自己的老师,也是成人的老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班】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