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出“常识”的坑

        啥叫常识?从字面来解释,就是平常的知识。专业的解释是,人们应该必须了解的知识,也就是普通知识。这么说来,常识就是,大家对一个事物或事件共同的看法。当一个人否认或者不知道某个尝试时,我们通常会笑他无知,然后轻蔑的说一句,这是常识啊!

        万维钢,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研究员的理工男。带我们用理工科的思维去了解这个世界,去发现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常识中的“万万没想到”。

        损失厌恶心理,让你宁愿选择更小的几率来规避损失,也不想选择更大的概率获得收入的机会。

      你看到的新闻标题和内容,就是最初放到网站上的那个吗?不,那只是网站,根据点击量统计后选择出的结果。

        你以为做完一万小时的练习之后,你就能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高手?有的人甚至盲目的将“功夫在诗外”作为成功的捷径。孰不知要成为高手,途径在于:在学习区的刻意练习,以及获得即时反馈之后的不断改进。

        在很多公众号中我们常常看到:根据某某机构的大量调查问卷分析,我们得出结论,XX和YY有这,密切相关性;或者经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对比,我们认为,XX是由YY引起的。看似严密的相关性研究,其实只是科研的初级阶段。我们很少去怀疑调查问卷的样本是否足够大且具有代表性,也无法去证实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是否真的只有一个变量?大多数人只会将这看似权威的“科研结果”列入到自己的常识储备之中。

      作为一个文科生,仿佛长久以来我的学习方式,都是理解加上记忆(其实主要就是死记硬背),唯书本唯师长,除了错别字之外很少去思考知识的正确性,更谈不上质疑和去实证了!书中的一个个案例都是我们的常识,是我们不经意间就默默接受的事实。万维钢这个理科男试图用实证的思维乃反套路。教给我们知识,更教给我们或去获取正确知识的思考方法,也就是赵南元教授在序言中提及的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判断知识是否可信的准则,既所谓“元知识”。

        合卷而思,颇感以前的学习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今听君一席话,仿佛迷雾中拨开了一条小缝,只有将科学之精神不断用于实践课一练习,才有百分之一二的机会,不至于跳进“常识”的坑中而不自知。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爬出“常识”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