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自主与心理弑母

1.分离与个体化期

(1)分离就是婴幼儿与母亲身体上的分离,而个体化是指婴幼儿自我的逐渐呈现,这可以被看作心理上的独立。两者发展程度最好相匹配。

(2)四个亚阶段

分化与躯体意象期:侦测行为,出现“分化”。从整体上看,分化良好的孩子会把注意力从内部转向外部,并因此产生各种动力。

实践期:能力急剧发展。和这个世界有着一段甜蜜的恋爱,甚至中毒了。孩子很皮实,开始频频说“不”或者“我来”。

和解期:累积受挫感,重新依赖妈妈。这一阶段孩子会产生“和解危机”。要处理自主与依赖的矛盾,所以他们要逐步消除自己的全能妄想,同时又要留住“我很棒”的感觉。他们期待的解决方式是妈妈神奇地满足了他们,但又不需要他们感激,这样会显得这件事好像是他自己干的一样。

情感个体稳定与个体化期

2.容器功能

一个养育者(主要是母亲)要做孩子的容器,包容孩子无法包容的情感,慢慢帮助孩子消化、接纳和成长,帮孩子发展出容忍挫折的能力。

两个特点,一是当孩子把事情做好时认可他,二是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支持他。

3.恰恰好的挫折

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完全没有挫折,他就没法成长;如果挫折太大,他也无法成长。最好是给他恰恰好的挫折,有点超出他的能力,但通过努力能克服。这种努力最终会滋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4.自我效能感

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

孩子通过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体验到“我能行”的感觉;即便真不行了,也可以向他人求助,这不丢人,能利用别人也是一种值得骄傲的能力。

5.分离与忠诚

爱制造分离,而施虐制造忠诚。(曾奇峰)

如果对孩子的爱不够,让孩子感受到了匮乏,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孩子过早地完成个体化,也就是早熟;另一种是孩子的个体化没法完成,心理上不能与母亲分离,进而陷入母亲包围圈之中。

分离与忠诚的矛盾,其实全在于孩子的选择。当孩子的意志和母亲的意志发生冲突时,如果孩子选择尊重自己的意志,就是完成了心理弑母;如果孩子选择遵从母亲等养育者的意志,就是被忠诚所困,失去了自己。

6.指向分离的爱

几乎所有的爱都指向亲密,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指向分离。

父母越爱孩子,孩子走向分离时就越容易。但如果这份爱很匮乏,孩子的离开就会变得困难很多。

当我们想给另一个人爱时,需要问问自己:我对他做的是增强了他的自我,还是破坏了他的自我?是让它变得强大、自信,还是让它变得虚弱、自卑?

父母,尤其是整天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母亲或其他类似于母亲的养育者,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边界意识。

对母亲来讲,能做到这一点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母亲有自我和自己的世界。

附:以上内容属于“摘录笔记”,出自《自我的诞生》第三章3、4小节P87-P97,时间2022年6月14日。

小吉有言:

根据现在的行为习惯,我自己在分离与个体化期的时候,肯定是出现早熟,因为为了成长早早的脱离了母爱包围圈。

我的自我效能感很强,我总觉得“我什么事都能做好”。当然也会有不太好的时候,我会寻找问题吸取经验,让自己做的更好。而且我之前一直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帮助别人很多,从来没有想过让别人帮助我。不过慢慢的,我发现有时候需要向别人求助。

关于边界意识,我想到了对我人生影响特别大的一件事。我妈妈做的不好,被我戳破以后,她始终不承认自己的行为,一直到现在我都不能理解她不诚实的想法和做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向自主与心理弑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