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第二种小随烦恼,就是恨。前面讲那个忿,对于现行境(现在遇到的境界)忿忿不平;这个恨是讲一直缘过去——已经过去了的、那个不如意的事上,心里面一直想着——“怀怨不舍”,将那种怨毒的情绪埋藏在内心里面、耿耿于怀,这个叫做恨烦恼心所法。
03——
第三种是覆,覆就是遮蔽,对于自己的过失、错误、缺点,为了追求名利,所以就隐藏、遮蔽,不让其他人知道。“障碍不覆,悔恼为业。”障碍不覆,他不会向人发露,不会坦诚地忏悔,就会悔恼为业,就会让自己后悔,要生烦恼。《大乘广五蕴论》上说:“是痴之分,能与追悔,不安隐住,所依为业。”,让我们心不得安稳。
04——
第四种是恼烦恼心所,忿恨以后而起的报复心,恼害于他,这个是恼。起报复心,然后起粗言,骂人,乃至于打骂相加,狠戾为性,引不安稳、非福、恶名为业。一个人老是起烦恼心所,然后打骂,当然就会得恶名。
05——
第五种是嫉,于他名位、财利、德行、学问等,心怀嫉妒,而不赞叹随喜。能障仁慈不妒、能够障碍仁慈、也能够障碍不嫉妒为业。嫉妒心。
06——
第六种是悭,“耽着财法,不能惠施,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很小气,对于自己拥有的财不肯布施给人家、自己懂得的法也不肯向人说,“鄙畜为业”。
07——
第七种是诳,诳就是虚伪不实。“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心诡为体,邪命所依为业。诳,打妄语、欺骗人家,然后去获得自己的利益、名誉,耽着于名利恭敬;虽然没有实际的道德,而假现不实功德,欺骗他人,这个称为诳。诈现有德。
08——
第八种就是谄,谄媚,巧言令色、阿谀奉承、巴结献媚,这是谄烦恼心所。心不正直,能障不谄,乃至增长谄为业。很谄媚,心一点都不正直、谄媚于人。历史上那些奸臣,都有谄的习气,好像唐朝的李林甫,口蜜腹剑,就是这种谄烦恼心所。
09——
第九种就是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损恼为性,没有悲愍心,害人、起害人的心。
10——
第十种就是憍:憍就是倨傲、傲慢、骄傲,凌辱他人。“醉傲为性,能障不憍,染依为业。”。《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一卷上说:“憍者,或依少年无病长寿之相,或得随一有漏荣利之事,贪之一分,令心悦豫为体,一切烦恼及随烦恼所依为业。”认为自己很年轻,或者自己身体很健康、长寿, 或者相貌很好,以此来憍于人;或者说他得到一些世间有漏的名利地位,然后就觉得比人家好,在人家面前起炫耀的心理,这都是一种憍烦恼心所。这个是十种小随烦恼。
二中随烦恼——
中随烦恼有两个:也就是无惭、无愧。
01——
无惭就是做了坏事,不怕自己的良心谴责,不尊重自己的人格,于诸恶行,乐而为之,以不自修为体,障惭生恶为业。它会障碍惭心所的生起,会生恶法。
02——
无愧就是不顾他人的讥嫌,不怕法律的制裁,以不羞恶为体,障愧生恶为性,障碍生起愧心所,更加会去造恶法。
一个人如果到了无惭无愧的时候,什么不仁不义、寡廉鲜耻的事情都做得出来。没有什么廉耻心,没有惭愧的话,那么一切的恶事都会做得出来。这是祖师所呵斥的没有惭耻的人“衣冠禽兽”。
我们来分析一下,既然是“随烦恼”,它是随根本烦恼而起的,它到底是跟哪一个根本烦恼相应?十个小随烦恼之中,有五个是随嗔心所而立的,就是忿、恨、恼、嫉、害。
忿就是现行,很忿,忿忿不平。恨就是对过去的事情还是怀恨在心。恼就是起报复心。嫉就是嫉妒人家,看到人家好,起嫉妒心,还是一种嗔恨心。害就是损恼人的、害人的念头。这五个小随烦恼,都是随根本烦恼“嗔心所”而起的。
有两个是随贪烦恼而起的,就是憍和悭。憍就是恃己才能,认为自己才能好、相貌好、又年轻、又健康,这样子起憍心,这个是随贪而起的,贪着于自己的这些才能。悭就是悭吝于财和法,都是因为贪心做怪祟,他才会悭。
有三个是随贪痴所发动的,也就是覆、诳、谄。覆藏,不想让人知道,这里面当然是有贪心,怕人家对自己不利,怕人家知道真相看不起自己,想贪着名利,当然有贪心;而这个覆藏,当然人家还是会知道的,这就有愚痴在里面。诳就是欺骗人;谄就是谄媚于人。这都是贪和痴一起所发动的。
八大随烦恼——
接下来是大随烦恼有八个:也就是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散乱、失念和不正知。
01——
第一种是昏沉,内心昏昧低沉,精神不振奋,不能够如实地认识诸境,能障轻安为业。昏沉,身体很沉重,不能够得轻安,心当然就不能够入观了,不能够修观。《瑜伽师地论》第十一卷上说:“昏沉者,谓或因毁坏净尸罗等,随一善行,不守根门,食不知量,不勤精进,减省睡眠,不正知住,而有所作,于所修断,不勤加行,随顺生起,一切烦恼,身心昏昧,无堪任性。”
这就分析了为什么会昏沉。你要知道为什么会昏沉,就能够对治昏沉的因,然后你就会不昏沉。哪一些原因?或者是没有持好净戒,有毁坏尸罗;或者是不守根门,六根对六尘,一直向外去妄攀缘,没有保持正念,没有保持正知;或者是食不知量,吃了不恰当的食物,或者是吃得太多了,也会引起昏沉;还有就是不勤精进,减省睡眠,睡得太多了,睡过头以后——睡眠法是个不定法,适当的睡眠是好的,睡太多了就是坏的,越睡越想睡;还有不正知住,而有所作,做事情的时候、做务的时候,不能够保持正知等等这些;还有一个是于所修断,不勤加行,这些等等所生起的昏沉。
八个大随烦恼,它是通于一切染心,范围最宽,所以名为大;也是随根本烦恼而起的,所以名为大随烦恼。
02——
第二个是掉举,跟昏沉相对就是掉举。“心神不定,妄念纷飞,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禅定为业。”胡思乱想,坐在那里面妄念纷飞,这是掉举。
03——
第三个是不信。“不信因果,诽谤圣贤,心秽为性,能障净信,惰依为业。”不信,“惰依为业”,因为不信,所以很懒惰。有些人是这样,开始皈依三宝,信心很好,天天做功课,渐渐地,第一年是钢条、第二年是面条、第三年是油条,功课也不做了,这是惰依为业,信心退转。
04——
第四个是懈怠。“不精进为善,不努力断恶,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懈怠,不会精进地去修善法,不会努力地断恶法,因为懈怠的缘故,就会增长染污法。
05——
第五个是放逸。放荡纵逸,不防恶修善,放纵自己的不善的行为。尤其是在止恶修善、舍染趣净的威仪上面、行为上面,不严格要求自己,任情纵欲,心不防护。“障不放逸,增恶损害所依为业。”因为放逸的缘故,所以会增长恶心。
不放逸,对于初发心的菩萨非常重要!在《文殊庄严国土经》上,释迦牟尼佛告诉舍利弗:“菩提道根本,就是不放逸。”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上也说:“佛说不放逸,是无死甘露,故汝为增善,恒应不放逸。”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不放逸品第四品》上开示:“既得此闲暇,而我不修善,自欺莫胜此,亦无过此愚。若我已解此,因痴复怠惰,则于临终时,定生大忧苦。”我得到八暇十满的圆满人身,我不用她来精进修善,这是自欺欺人,也没有比这样更愚痴的行为;我如果知道这个道理,还不精进、还是放逸,那么临终时一定会生大忧苦,“难忍地狱火,长久烧身时,悔火亦炙燃,吾心必痛苦。”外在有地狱猛火,内在有心里面的悔恨的火,这样子必定是痛苦交煎!
06——
第六种是散乱。分散、扰乱,“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第六种大随烦恼,这个散乱,它又有六种散乱:
第一种是本性散乱,前五识向外缘色等境界相,本性就是散乱。
第二种是外散乱,修善法的时候,对于五欲境,其心驰散。
第三种是内散乱,修善法的时候,其心住于昏沉或者掉举之中,这是内散乱。
第四种是相散乱,为了取信于他人,故意装出道貌修行之相。
第五种是粗重散乱,因为有能取所取的二取习气,所以于修善法的时候,我执和我所执夹杂其中,也就是我执和法执夹杂其中。
第六种是作意散乱,已经发了大乘菩提心,但是他退转了,退过来心向二乘止观及二乘的涅槃圣果。他本来发了菩提心,心生退怯,“闻佛道长远,心生退怯;观众生难度,心生疲厌。”他回过头来, 他要去做一个自了汉,要求证阿罗汉,这个照样是成为作意散乱。
但是我们如果发了菩提心,我们根机不够,我们现在由内观禅开始,先修内观禅,你不要认为这个很浅,它是什么?透过觉知我们身体的感受,就直接跟我们的第八识沟通了。比你去观想一个本尊,那个是第六意识的作用,那只是表面地净化你心的表层;你觉知你的感受、保持平等心,就能够净化你心的深处,净化你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我们学了《八识规矩颂》就更容易明白了。
07——
第七个是失念,失去正念,邪念增长。“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失念:忘失正念。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这是失念,也就是忽略心,不能够保持专注。
08——
第八个是不正知,知见不正,邪见增长。“于所观境,谬解为性,毁犯为业。”谬解,错误地理解,对于所观境不能够正确地去观。
“不正知”与六个根本烦恼里面的“恶见”,有什么不同?“不正知”是属于八个大随烦恼里面的,与六个根本烦恼里面的“恶见”,有什么不同?要知道“不正知”是但于事理不能正确明白地了知,于事、于理不能正确明白地了知,恶见是执持错误见解,并且确定、确认;恶见是一直执持错误见解,然后确认它,而不正知是对于事理不能正确明白地了知。这是我们讲随烦恼二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