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羊的生死与天下大乱”的关系原创 2017-05-08

人生处处面临抉择,一个正确的抉择,会让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一帆风顺,也可以让一个国家由弱变强,威名四海,成为天下国家的榜样和典范;而一个错误的抉择,不仅会让一个人遗臭万年,也可以让天下大乱,让一个无比强大的王朝迅速倒下。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拥有很多意涵深刻的祭祀文化。

许多祭礼,现代人已经无从知晓,然而还有这么一条重要的礼制,因为当年孔子的争取,为我们保留可考据的线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这章: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ì)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二千多年前,子贡因鲁国国君不再行“告朔”之祭礼,但负责的官员还是每个月供一只羊作祭品, 就认为,告朔之礼既然形同虚设,何必仍供一羊?这时孔子就点子贡之名指点他说:“赐,你爱的是一只羊,我爱的则是告朔之礼。”

子贡是何人?

子贡:是孔子的弟子,全名端木赐,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以言语著称,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意思是有治国的大才)。

子贡以言语闻名,办事又能通达人情世故,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一度富可敌国。“端木遗风”指的是子贡能诚信经商,又能将经商所获得的利益,用来护持孔子推广王道文化,因此子贡也是民间信奉的财神,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饩羊:杀而未煮熟的腥羊。

告朔之礼:

古时候周天子每年的冬季就会颁发政令,叫政令书,为来年每个月都制定政事。就好像我们现在讲的定期行政计划,古注称为朔政,也称为月令书。

天子会把这个书颁告天下诸侯。诸侯接受了这样的一个政令书之后,就把它藏在太庙里面。每月初一,都会供一只饩羊用来做祭品,祭告于太庙,把当月的政令书取下来,然后上朝行使政令奉行。这么一个礼,叫做:告朔之礼。

告朔之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颁布政令以及告知天时,使政令能够贯彻,农民知道时节耕作,百姓可以安居乐业。

时令的颁布展现了各级政府机关政令一致,上下和谐的气氛,颁布前的祭祀,天子用牛,诸侯用羊,也表彰报本还恩的精神,基本上是从孝道本质出发的仪式,影响百姓都能尽忠尽孝,人心向善,国家社会自然安定。

为什么子贡想把在告朔礼里面供的这个羊给拿掉?

根据孔子作的《春秋》记载,到鲁文公六年,他每逢闰月都不行告朔礼。鲁文公十六年,鲁文公因为疾病,四次没有去参加告朔礼。结果鲁文公死了以后,这种告朔礼就慢慢慢慢每况愈下,最后就被废弃掉。诸侯、鲁君,都不去行这个告朔礼了,只是到了每月初一,在形式上还会派人送一只饩羊去供奉祖庙,只搞个形式,自己都不来参加。

孟子说君子“见其生,不忍心见其死”。子贡认为既然礼已经偏废了,没必要再每月还要杀一只无辜的羊,这是一种仁爱之心。

孔子为何要保留告朔之礼?子贡与孔子谁对?

因为继续保持这个礼节,普通人还能够以此而知时令,后世的人也可以通过这个羊而知道有这么个告朔之礼,对历史有所考据,而有所取,可供后继的有心人恢复礼的本质内涵。

所以不去掉这个羊,礼还有迹可循,羊去了,礼全废,可能导致时令不知,诸侯不理会周天子,政治调度混乱,诸侯以下的大夫和士人,也有样学样,不把诸侯看在眼里,臣弒君、陪臣执国政,进而生灵涂炭,鲁国的政局也确实变成如此,而这又不知道要牺牲多少人和畜?

比起子贡,孔子看得更远,看的是流弊,看的是失去礼后的影响。子贡爱羊,孔子则心系天下,两人的见地一比,高下立分。

学而思

结语

一个礼的混乱,竟然会导致天下大乱,可见礼是如此重要。

礼的精神在五伦关系的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用礼,可以和睦相处。家庭、国家,一团和气。

礼的“形式”虽然可以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有所调整,例如古代的服装不可能现代天天穿,古代驾马车的礼节现代变成开车、乘车的礼节等,但是礼的精神与内涵,不能因此而偏废。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只羊的生死与天下大乱”的关系原创 2017-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