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情绪冲击时,我们如何保持稳定?(三)找到我的负面情绪滤镜

当我们带着负面消极的滤镜去看待这个世界看待事件看待自己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负面的情绪、行为、反应。

正是有这些负面滤镜的存在,我们才会有主观的僵化的思维模式。这些滤镜虽然是不符合现实不符合逻辑固步自封的,我们也因此积累了情绪压力、有行为上的问题,自我批判,感觉自己被困住,但依然无法自行摆脱。

在没有觉察的情况下,这些滤镜是条件反射的、下意识的被我们使用在生活的每一处场景中,让我们感觉到焦虑、不安、紧张,甚至自卑、抑郁、自我否定。

我一直再说,觉察都是迈向改变的第一步。在我们觉察了情绪后,就该开始分辨情绪中隐藏的负面滤镜,进而能够开始走向矫正之旅。那么,这些负面的滤镜都有哪些呢?

在认知行为疗法(CBT)中,识别了12种认知错误,也可以说是不合理的信念。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在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甚至有些是根深蒂固且联袂存在的。都有哪些呢?

1、全或无思维。也可以称之为非黑即白、二元论、极端思维。

在这种思维条件下,这个世界成王败寇,没有中间地带。我要么是完全成功的,要么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你要么爱我的全部,要么就完全不爱我。你要么是个彻底的好人,要么是个完全的坏人。

举个现实的例子,比如我参加一场比赛,即使得了第二我也会感觉到被大家所耻笑,认为我是完全的一个失败者,因为这个世界除了冠军不会记得别人。而忽略了在比赛过程中自己的收获以及别人的肯定。

2、灾难化,也可以叫算命。

有这种思维的人,不会考虑其他可能的结果,消极的预测未来。将生活中的每一个或大或小的不如意都会视为可能掀起太平洋飓风的蝴蝶翅膀,撬动生命中的连锁灾难。

比如说,一个因孩子成绩不好而焦虑的妈妈,会担心的认为,如果我的孩子成绩不好,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不能养活自己,就可能会跟社会上的人鬼混,这辈子就这么毁了。

这是现实吗?明显不是。极端焦虑的麻麻,过度灾难化了孩子成绩不好这件事儿,而这种焦虑倒是真有可能影响到孩子,让他陷入恶性循环中,反而证实了妈妈的担忧,也就是自证预言。

3、贴标签。不去多方面多角度多维度的考虑问题,而给自己或他人贴上确定且概括化的标签。

这种思维滤镜有些接近于刻板印象,在很多时候的地图炮、歧视等都是一种贴标签的行为。

比如:***人都是小偷;***都是坏人;***星座就很花心。

还比如:女生就是情绪化的;女生上了高中成绩就是会下降,数学就是会不好。

再比如:你这件事儿疏忽了某个细节,你就是一个粗心大意不可信任的人。

在这种贴标签的思维下,将人们各自独特的发展路径僵化理解成了一种固定的不可改变的模式,从而限制了自己也限制了别人。

4、过度概括。这跟贴标签有些类似,是通过某个事件,得出了一个远超于事件本身的广泛的消极结论。

比如说,某次谈恋爱失败了,就会觉得,我就是不会跟人谈恋爱,我注定要孤独终老了;

再比如,某次竞选失败了,就觉得我以后都不会成功。

这都是一种消极情绪的牵连泛化。

5、情绪化推理。当一件事情引发了他强烈的情绪时,他会认为这个情绪就是事实本身,而忽略或低估了其他可能性。

比如说,一个高考没考上理想学校而感到绝望的人,他可能会认为自己的整个人生都失去了希望,甚至活着都没有了意义。而没有看到,录取他的学校对于他人而言也许已经是很不错的选择,他还有很多机会去重振旗鼓。

6、否定正面思考。

在这种滤镜下的人们,会毫无根据的坚信在生活中所有正面的经历、肯定、能力都是不值一提的。而一味只愿意接受跟那些负面的信息。

比如:当他很好的完成了一个项目的时候,他会说,这次只是我运气好。而当他有件事儿没做成的时候,他反而会觉得,对,我就是这么一无是处的人。

7、夸大或缩小:在评价自己、他人或事情时,没有理由的夸大消极面,缩小积极面。

这跟否定正面思考有些类似。具有这种滤镜的人,当听到表扬和批评时,会过度夸大批评的存在,而缩小表扬的意义。比如,你表扬了我,这代表你很友善,但不代表我就是个优秀的人。而你批评了我,那一定意味着我就是个糟糕无能的人。

8、心理过滤,也称选择性提取。将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消极的信息上,而不看整体。

在这种滤镜下,即使你在一天内发生了10件好的事情,1件不好的事情,也会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不好的事情上,从而觉得这一天简直糟糕透了。或者说,在工作上,有10个人夸奖了你,1个人批评了你,你也只记住了那句批评的话,而丝毫没有关注正面的肯定。

这种滤镜,在抑郁倾向的人身上,是非常明显的。

9、管道视野,这同心理过滤差不多,也是只看到事物的消极面,而不去关注那些正面积极的地方。

比如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就会是,这个人什么都做不好,做的事儿说的话没有一件儿让我满意的。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我们很容易会彻底否定掉这个人或事情。

如果这种管道视野是针对自己的孩子的,那么对孩子而言,父母这种负面的评价将对他们的自我价值感的建立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从而让孩子成为一个容易自我批判自我不满不认为自己有存在意义的人,更容易有抑郁、焦虑等情绪。

10、读心术。相信自己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而不去考虑其他更多的可能性。

这简直在生活中太常见了。

你今天没有给我打电话,你没有在20min内回我信息,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我今天跟他打招呼的时候,他没有理会我,他是不是讨厌我。

今天经理批评了我,他是不是想要辞退我。

等等等等这些,都是读心术的一种体现。

而更可怕的是,当我们在为自己以为正确的“读心术”而烦恼的时候,我们会采取很多下意识地行为。比如感觉你不爱我了,那就更加紧张的去侵占对方的时间,要求更多的关注;比如他没理我一定是他讨厌我,那我也不理你;比如经理想要辞退我,我特别害怕,那我表现就更加不好。

在这种下意识的行为下,那个被“读心”的人反会因受到行为影响而真如我所预期那样不爱我、讨厌我、辞退我。

而当我的假设被验证时(自证预言),读心术得到了加强,我会认为自己的判断就是对的,因而更加依赖这种下意识地反应。

恶性循环由此开始。

11、个人化。这是一种内归因,认为别人对我不好、别人的不幸都是因我而起,而不去考虑其他更合理的解释。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全能自恋”、“自我中心”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因此这种思维在儿童中体现的会特别多。

比如说,七岁的A妈妈常年生病,孝顺的A每天睡前都给妈妈读几页书。而就在A去奶奶家过夜的时候,妈妈去世了。A可能就会将妈妈去世的责任完全揽到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没有陪伴妈妈才导致妈妈去世的,因而一直自罪自责,无法解脱。

还比如说,今天经理上班就臭着一张脸,没过多久就训斥了部门所有人一顿。B就会觉得,肯定是我某个事情上表现不好才让经理这么生气的。

还有吗?很多。比如C部门的销售业绩不那么好,C认为都是自己的能力不够,才导致部门业绩的下滑。

当这些事情写出来的时候,也许大家都会认为这很可笑。因为生老病死、经理心情、部门业绩都是一件非常复杂且综合的事情,我们在其中能够起的作用可能很小。

而带着这种滤镜的人,就会过度夸大自我的作用,自我责怪,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这实际是另一种维度的“以自我为中心”。就像如果我不在了,地球就不会转动了一样可笑。

12、最后一个也是非常常见的滤镜,那就是想当然。有这个滤镜的人,会严格的坚决的认为自己或其他人应该这么做,过高估计没有达到期望的后果。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就会带着大量这种滤镜。

我的孩子就应该成绩很好。

我的孩子就不能犯错误。

我的孩子就应该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如果没做到就是他的失败。

在这种想当然的期待中长大的孩子,也会内化这种期待。

认为自己就应该是表现完美的,就应该是认真努力的,就应该是被人夸奖的,而缺少了心灵的弹性。

同样,在亲密关系中,大量的想当然滤镜也会疯狂的搞破坏。

比如,男朋友就应该赚钱给我花,就应该有时间陪我。

比如,妻子就应该承担全部责任,如果孩子出了问题,就一定是老婆的责任,等等等等。


看了这些例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滤镜很多都是交织出现在我们的大脑中,成为了我们对这个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应。当我们戴着这些滤镜时,我们更容易退缩、胆怯、自我否定、自我批评,无法接受生活中的不顺利,也无法接受失败、批评等等。

根据我们第二天对产生的情绪进行的分析,你能识别出其中隐藏着多少种滤镜吗?今天可以尝试一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情绪冲击时,我们如何保持稳定?(三)找到我的负面情绪滤镜)